目录
- 194 第一章(4)
- 195 第一章(5)
- 196 第一章(6)
- 197 第一章(7)
- 198 第一章(8)
- 199 第一章(9)
- 200 第一章(10)
- 201 第一章(11)
- 202 第一章(12)
- 203 第一章(13)
- 204 第一章(14)
- 205 第一章(15)
- 206 第一章(16)
- 207 第一章(17)
- 208 第一章(18)
- 209 第一章(19)
- 210 第一章(20)
- 211 第一章(21)
- 212 第一章(22)
- 213 第一章(23)
- 214 第一章(24)
- 215 第一章(25)
- 216 第一章(26)
- 217 第一章(27)
- 218 第一章(28)
- 219 第一章(29)
- 220 第一章(30)
- 221 第一章(31)
- 222 第一章(32)
- 223 第一章(33)
- 224 第一章(34)
- 225 第一章(35)
- 226 第一章(36)
- 227 第一章(37)
- 228 第一章(38)
- 229 第一章(39)
- 230 第一章(40)
- 231 第一章(41)
- 232 第一章(42)
- 233 第一章(43)
- 234 第一章(44)
- 235 第一章(45)
- 236 第一章(46)
- 237 第一章(47)
- 238 第一章(48)
- 239 第一章(49)
- 240 第一章(50)
- 241 第一章(51)
- 242 第一章(52)
- 243 第一章(53)
- 244 第一章(54)
- 245 第一章(55)
- 246 第一章(56)
- 247 第一章(57)
- 248 第一章(58)
- 249 第一章(59)
- 250 第一章(60)
- 251 第一章(61)
- 252 第一章(62)
- 253 第一章(63)
- 254 第一章(64)
- 255 第一章(65)
- 256 第一章(66)
- 257 第一章(67)
- 258 第一章(68)
- 259 第一章(69)
- 260 第一章(70)
- 261 第一章(71)
- 262 第一章(72)
- 263 第一章(73)
- 264 第一章(74)
- 265 第一章(75)
- 266 第一章(76)
- 267 第一章(77)
- 268 第一章(78)
- 269 第一章(79)
- 270 第一章(80)
- 271 第一章(81)
- 272 第一章(82)
- 273 第一章(83)
- 274 第一章(84)
- 275 第一章(85)
- 276 第一章(86)
- 277 第一章(87)
- 278 第一章(88)
- 279 第一章(89)
- 280 第一章(90)
- 281 第一章(91)
- 282 第一章(92)
- 283 第一章(93)
- 284 第一章(94)
- 285 第一章(95)
- 286 第一章(96)
- 287 第一章(97)
- 288 第一章(98)
- 289 第一章(99)
- 290 第一章(100)
- 291 第一章(101)
- 292 第一章(102)
- 293 第一章(103)
- 294 第一章(1)
- 295 第一章(2)
- 296 第一章(3)
- 297 第一章(4)
- 298 第一章(5)
- 299 第一章(6)
- 300 第一章(7)
- 301 第一章(8)
- 302 第一章(9)
- 303 第一章(10)
- 304 第一章(11)
- 305 第一章(12)
- 306 第一章(13)
- 307 第一章(14)
- 308 第一章(15)
- 309 第一章(16)
- 310 第一章(17)
- 311 第一章(18)
- 312 第一章(19)
- 313 第一章(20)
- 314 第一章(21)
- 315 第一章(22)
- 316 第一章(23)
- 317 第一章(24)
- 318 第一章(25)
- 319 第一章(26)
- 320 第一章(27)
- 321 第一章(28)
- 322 第一章(29)
- 323 第一章(30)
- 324 第一章(31)
- 325 第一章(32)
- 326 第一章(33)
- 327 第一章(34)
- 328 第一章(35)
- 329 第一章(36)
- 330 第一章(37)
- 331 第一章(38)
- 332 第一章(39)
- 333 第一章(40)
- 334 第一章(41)
- 335 第一章(42)
- 336 第一章(43)
- 337 第一章(44)
- 338 第一章(45)
- 339 第一章(46)
- 340 第一章(47)
- 341 第一章(48)
- 342 第一章(49)
- 343 第一章(50)
- 344 第一章(51)
- 345 第一章(52)
- 346 第一章(53)
- 347 第一章(54)
- 348 第一章(55)
- 349 第一章(56)
- 350 第一章(57)
- 351 第一章(58)
- 352 第一章(59)
- 353 第一章(60)
- 354 第一章(61)
- 355 第一章(62)
- 356 第一章(63)
- 357 第一章(64)
- 358 第一章(65)
- 359 第二章(1)
- 360 第二章(2)
- 361 第二章(3)
- 362 第二章(4)
- 363 第二章(5)
- 364 第二章(6)
- 365 第二章(7)
- 366 第二章(8)
- 367 第二章(9)
- 368 第二章(10)
- 369 第二章(11)
- 370 第二章(12)
- 371 第二章(13)
- 372 第二章(14)
- 373 第二章(15)
- 374 第二章(16)
- 375 第二章(17)
- 376 第二章(18)
- 377 第二章(19)
- 378 第二章(20)
- 379 第二章(21)
- 380 第二章(22)
- 381 第二章(23)
- 382 第二章(24)
- 383 第二章(25)
- 384 第二章(26)
- 385 第二章(27)
- 386 第二章(28)
- 387 第二章(29)
- 388 第二章(30)
- 389 第二章(31)
- 390 第二章(32)
- 391 第二章(33)
- 392 第二章(34)
- 393 第二章(35)
- 394 第二章(36)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章(14)
第一章(14)
对郑天运本人,王一鸣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只知道他也是和自己一样,是从北京下派的干部,在西江省也呆了将近十年了,他曾经和王一鸣一起陪同上级领导考察过几次。双方谈过话,还可以。这是个聪明人,挺能察言观色的。这一次王一鸣点他的名,让他陪同自己看望省级老干部,应该是一个信号。如果他能读懂,主动靠近来,说明这个人还是可以一用的。
秦书海回到办公室,亲自打通了郑天运办公室的电话。
郑天运的秘书接了电话,一问是秘书长秦书海,连忙把电话交给郑天运说:“省委秦秘书长找您。”
郑天运忙放下手中的文件,咳嗽了一声,就接过话筒说:“喂!秘书长吗,我老郑。”
秦书海忙笑着说:“郑省长,是这样,明天上午王书记有个活动,要看望几个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王书记说了,省政府这边,让你陪同,又让征求一下你的意见,看有没有时间去?”
郑天运说:“好,我问一下。”
于是问自己旁边的秘书,说:“我明天上午有没有什么重要的安排?”
秘书翻了一下日程表,说:“有个会议要参加,上午九点的。”
“什么会?”
“全省财政系统座谈会,你有一个讲话。”
“你通知他们,改一下议程,我下午再去参加。”
“好的,我这就去通知。”秘书说完,就出去打电话落实去了。
郑天运拿起话筒,对秦书海说:“没问题,我参加。”
秦书海说:“好,我马上向王书记汇报。日程等一会儿给你发传真。”
郑天运说:“好的。”说完,就把话筒挂了。
放下电话,郑天运思忖了一会儿,他觉得,事情的轻重缓急,他还是分得清的。王一鸣安排的事情,再小的事情,都是大事。这样的机会,别人求都求不得,他郑天运不能扫了王一鸣的兴致。况且人就是这样,需要接触,接触的多了,自然就有感情了。王一鸣既然点了自己的名,说话他还是很看重自己的。想到这里,郑天运心里畅快了不少。
这几天,每当进到这个省长办公楼,他就不舒服,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天早上,秘书长薛志恒都带着一大帮子人,站在门口的台阶上,等李耀上班。李耀一来,前呼后拥的,大家簇拥着上楼,一个个的脸上,比见了亲爹娘还亲。这是干什么吗!庸俗得很!原来刘放明当省长的时候,也没有这样过。最多早上上班的时候,有秘书陪同着,一个人就上楼了。现在搞得气派那么大,好像钦差大臣似的,看着真不舒服。
尤其是郑天运,觉得要是没有李耀这个人,那个省长的位子,几乎就是自己的了。而现在,他收获着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李耀,却是志得意满,风光无限的时候。
醋意加上嫉妒,让他天然地和李耀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这个时候,选择倒向王一鸣这边,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秦书海走后,王一鸣平心静气地批示了一个多小时的文件,看了看表,时间已经是上午十一点,他上了趟卫生间,走到外面,对小龚说:“你通知秦部长和何副书记,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小龚问:“现在?”
王一鸣点了点头,说:“是。”
小龚马上拿起电话,拨通秦大龙秘书小文和何杰的秘书廖宏宇的电话,告诉他们,立即通知自己的老板,赶到王一鸣书记的办公室。
何杰刚到西江省工作没几天,他原来的秘书不想离开北京,到地方上工作,因为何杰还是省委副书记,什么时候能升任省长或者省委书记,那都是说不清的事情。省委副书记在省里是一个非常虚的位子,论权力,比着在北京当常务副部长,那是差远了。
能够给大领导做秘书的,绝对都是聪明人,他得考虑自己的政治前途,跟着老板,有没有更大的发展,是他们抉择的最重要考量。如果前途明朗,他们愿意做出短期的牺牲。像这一次,如果何杰下派到西江省,是担任省长,估计他的秘书,会千方百计地跟着跑过来。因为当省长是非常有实权的,做省长的秘书,在当今的官场上,那是非常风光的事情,比留在北京城里,当副部长的秘书,不知道风光多少倍。前途那是大大的有。两三年就上去了,最少是副厅级。
如果情况不太明朗,看不出是福还是祸,他们就宁愿选择按兵不动,坐以待变,这个时候,还是呆在北京部委机关好了。这个位子,进退自如,老板混的好了,可以关照得上了,随时可以投奔他去,分得一杯羹。老板发展得不好,就超然世外,不受任何连累了。留在北京,虽然还是当个处级干部,但是升司局级干部的机会,还是比在地方上多得多。
何杰的秘书出于礼貌,陪何杰到西江省上任后,安排好他的生活,就坐飞机回北京去了。省委秘书长秦书海征求了何杰的意见,就从办公厅里的工作人员中,临时给他挑了个秘书,是办公厅第一秘书处的副处长廖宏宇。这些人龚向阳都熟悉。大家都是同事吗,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不一会儿,何杰就和秦大龙一前一后,赶到了王一鸣的办公室。
其实何杰刚才还在外面,在团省委视察工作。虽然省委常委还没有进行新的分工,但他这个省委副书记的位子,摆明了就是接王一鸣留下的那一摊子工作的。他刚来,还不熟悉情况,现在一天到晚,都在外面视察。接到王一鸣要召见的电话,他连忙中断了视察,从团省委的办公地点赶了回来。
何杰人矮矮的,胖胖的,肩宽背厚,头显得比一般人要大一些,真正是肥头大耳,一看就是一脸福相。
比起一般人,他也确实算是够幸运的,他出生的东北一个小县城里的干部家庭,父亲是军人出身,解放战争的时候,参加过辽沈战役,当过副团长。东北野战军入关的时候,他留在了地方上工作,解放后当了县委书记。他母亲是县教育局的副局长,在县里,这是令人羡慕的干部家庭。
文革爆发之前,何杰的父亲已经是一个地级市的市长了。文革中何杰的父亲受到了冲击,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何杰中学毕业后,就到东北的一个军垦农场,做了知青。那个农场的厂长和何杰的父亲是一个部队的战友。所以,何杰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也有贵人关照。
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何杰考上了东北一所名牌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直接分配进了国务院系统的一个部委工作,在部办公厅、人事司干了五六年,从一个小科员,提拔为了部机关的副处长。
那个时候,何杰的父亲,已经是东北某省的民政厅厅长了。恰好他的一个老战友,也是早年从部队转到地方上工作的同志,到了何杰那个部,当了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需要选一个秘书,于是就选了自己老战友的儿子,何杰于是当了副部长的秘书。此后在副部长的关照下,他一路升迁,做了处长,办公厅副主任,计划财务司副司长,人事司司长,最后在四十四岁的时候,成了副部长,做了几年,又成了常务副部长。
常务副部长那是非常重要的岗位了,每年手中掌握的资金审批权,就有几十个亿。巴结他的地方领导,什么省长、副省长的,多得不得了。每天请他吃饭的人,都要排成了长队,不提前向他的秘书预约,根本轮不到。还有那些在京城里可以呼风唤雨的大老板们,也千方百计地巴结他。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别人办了不少事情,也逐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关系网。认识的高级官员、大老板越来越多,为自己的升迁做了很好的铺垫。
他当年伺候的那个老领导,父亲的老战友,最后去了全国人大,成了正部级的副秘书长。在京城里,仍然是可以说得上话的人物,为何杰的提拔、重用,没少费心思。这一次,何杰被下派到西江省,担任省委副书记,属于是重用。他这样的官员,一个最便捷的升迁路径就是,在中央部委机关混到副部级,然后下派到省里,历练一下,捞取些政治资本,积累一些地方上工作的经验,三五年之后,就升迁了。或者是回到北京,成为部长什么的;或者留在地方,就地升迁,当省长或者省委书记,就像王一鸣一样。最差了,混到退休,还能解决个正省级的级别,弄个省政协主席当当。
秦书海回到办公室,亲自打通了郑天运办公室的电话。
郑天运的秘书接了电话,一问是秘书长秦书海,连忙把电话交给郑天运说:“省委秦秘书长找您。”
郑天运忙放下手中的文件,咳嗽了一声,就接过话筒说:“喂!秘书长吗,我老郑。”
秦书海忙笑着说:“郑省长,是这样,明天上午王书记有个活动,要看望几个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王书记说了,省政府这边,让你陪同,又让征求一下你的意见,看有没有时间去?”
郑天运说:“好,我问一下。”
于是问自己旁边的秘书,说:“我明天上午有没有什么重要的安排?”
秘书翻了一下日程表,说:“有个会议要参加,上午九点的。”
“什么会?”
“全省财政系统座谈会,你有一个讲话。”
“你通知他们,改一下议程,我下午再去参加。”
“好的,我这就去通知。”秘书说完,就出去打电话落实去了。
郑天运拿起话筒,对秦书海说:“没问题,我参加。”
秦书海说:“好,我马上向王书记汇报。日程等一会儿给你发传真。”
郑天运说:“好的。”说完,就把话筒挂了。
放下电话,郑天运思忖了一会儿,他觉得,事情的轻重缓急,他还是分得清的。王一鸣安排的事情,再小的事情,都是大事。这样的机会,别人求都求不得,他郑天运不能扫了王一鸣的兴致。况且人就是这样,需要接触,接触的多了,自然就有感情了。王一鸣既然点了自己的名,说话他还是很看重自己的。想到这里,郑天运心里畅快了不少。
这几天,每当进到这个省长办公楼,他就不舒服,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天早上,秘书长薛志恒都带着一大帮子人,站在门口的台阶上,等李耀上班。李耀一来,前呼后拥的,大家簇拥着上楼,一个个的脸上,比见了亲爹娘还亲。这是干什么吗!庸俗得很!原来刘放明当省长的时候,也没有这样过。最多早上上班的时候,有秘书陪同着,一个人就上楼了。现在搞得气派那么大,好像钦差大臣似的,看着真不舒服。
尤其是郑天运,觉得要是没有李耀这个人,那个省长的位子,几乎就是自己的了。而现在,他收获着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李耀,却是志得意满,风光无限的时候。
醋意加上嫉妒,让他天然地和李耀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这个时候,选择倒向王一鸣这边,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秦书海走后,王一鸣平心静气地批示了一个多小时的文件,看了看表,时间已经是上午十一点,他上了趟卫生间,走到外面,对小龚说:“你通知秦部长和何副书记,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小龚问:“现在?”
王一鸣点了点头,说:“是。”
小龚马上拿起电话,拨通秦大龙秘书小文和何杰的秘书廖宏宇的电话,告诉他们,立即通知自己的老板,赶到王一鸣书记的办公室。
何杰刚到西江省工作没几天,他原来的秘书不想离开北京,到地方上工作,因为何杰还是省委副书记,什么时候能升任省长或者省委书记,那都是说不清的事情。省委副书记在省里是一个非常虚的位子,论权力,比着在北京当常务副部长,那是差远了。
能够给大领导做秘书的,绝对都是聪明人,他得考虑自己的政治前途,跟着老板,有没有更大的发展,是他们抉择的最重要考量。如果前途明朗,他们愿意做出短期的牺牲。像这一次,如果何杰下派到西江省,是担任省长,估计他的秘书,会千方百计地跟着跑过来。因为当省长是非常有实权的,做省长的秘书,在当今的官场上,那是非常风光的事情,比留在北京城里,当副部长的秘书,不知道风光多少倍。前途那是大大的有。两三年就上去了,最少是副厅级。
如果情况不太明朗,看不出是福还是祸,他们就宁愿选择按兵不动,坐以待变,这个时候,还是呆在北京部委机关好了。这个位子,进退自如,老板混的好了,可以关照得上了,随时可以投奔他去,分得一杯羹。老板发展得不好,就超然世外,不受任何连累了。留在北京,虽然还是当个处级干部,但是升司局级干部的机会,还是比在地方上多得多。
何杰的秘书出于礼貌,陪何杰到西江省上任后,安排好他的生活,就坐飞机回北京去了。省委秘书长秦书海征求了何杰的意见,就从办公厅里的工作人员中,临时给他挑了个秘书,是办公厅第一秘书处的副处长廖宏宇。这些人龚向阳都熟悉。大家都是同事吗,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不一会儿,何杰就和秦大龙一前一后,赶到了王一鸣的办公室。
其实何杰刚才还在外面,在团省委视察工作。虽然省委常委还没有进行新的分工,但他这个省委副书记的位子,摆明了就是接王一鸣留下的那一摊子工作的。他刚来,还不熟悉情况,现在一天到晚,都在外面视察。接到王一鸣要召见的电话,他连忙中断了视察,从团省委的办公地点赶了回来。
何杰人矮矮的,胖胖的,肩宽背厚,头显得比一般人要大一些,真正是肥头大耳,一看就是一脸福相。
比起一般人,他也确实算是够幸运的,他出生的东北一个小县城里的干部家庭,父亲是军人出身,解放战争的时候,参加过辽沈战役,当过副团长。东北野战军入关的时候,他留在了地方上工作,解放后当了县委书记。他母亲是县教育局的副局长,在县里,这是令人羡慕的干部家庭。
文革爆发之前,何杰的父亲已经是一个地级市的市长了。文革中何杰的父亲受到了冲击,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何杰中学毕业后,就到东北的一个军垦农场,做了知青。那个农场的厂长和何杰的父亲是一个部队的战友。所以,何杰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也有贵人关照。
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何杰考上了东北一所名牌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直接分配进了国务院系统的一个部委工作,在部办公厅、人事司干了五六年,从一个小科员,提拔为了部机关的副处长。
那个时候,何杰的父亲,已经是东北某省的民政厅厅长了。恰好他的一个老战友,也是早年从部队转到地方上工作的同志,到了何杰那个部,当了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需要选一个秘书,于是就选了自己老战友的儿子,何杰于是当了副部长的秘书。此后在副部长的关照下,他一路升迁,做了处长,办公厅副主任,计划财务司副司长,人事司司长,最后在四十四岁的时候,成了副部长,做了几年,又成了常务副部长。
常务副部长那是非常重要的岗位了,每年手中掌握的资金审批权,就有几十个亿。巴结他的地方领导,什么省长、副省长的,多得不得了。每天请他吃饭的人,都要排成了长队,不提前向他的秘书预约,根本轮不到。还有那些在京城里可以呼风唤雨的大老板们,也千方百计地巴结他。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别人办了不少事情,也逐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关系网。认识的高级官员、大老板越来越多,为自己的升迁做了很好的铺垫。
他当年伺候的那个老领导,父亲的老战友,最后去了全国人大,成了正部级的副秘书长。在京城里,仍然是可以说得上话的人物,为何杰的提拔、重用,没少费心思。这一次,何杰被下派到西江省,担任省委副书记,属于是重用。他这样的官员,一个最便捷的升迁路径就是,在中央部委机关混到副部级,然后下派到省里,历练一下,捞取些政治资本,积累一些地方上工作的经验,三五年之后,就升迁了。或者是回到北京,成为部长什么的;或者留在地方,就地升迁,当省长或者省委书记,就像王一鸣一样。最差了,混到退休,还能解决个正省级的级别,弄个省政协主席当当。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