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1 第十章 炮兵上尉到上海领事
- 12 第十一章 被怀疑的主神
- 13 第十二章 赵大买办
- 14 第十三章 工作似乎很简单
- 15 第十四章 赚大钱的机会
- 16 第十五章 代理一船货物
- 17 第十六章 大贵商行
- 18 第十七章 买茶叶
- 19 第十八章 茶栈
- 20 第十九章 报价方式
- 21 第二十章 茶叶贸易概况
- 22 第二十一章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 23 第二十二章 一万七千元的利润
- 24 第二十三章 洋布生意
- 25 第一章 史上最穷的主神
- 26 第二章 主神图书馆
- 27 第三章 奇遇:炼糖秘法
- 28 第四章 土红糖到白精糖
- 29 第五章 被退婚了
- 30 第六章 赚钱了,卖秘方否
- 31 第七章 五百两银子
- 32 第八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
- 33 第九章 赵大贵的拜访
- 34 第十章 拜访英国领事
- 35 第十二章 魔都第一买办
- 36 第十三章 买办生涯
- 37 第十七章 茶叶生意概况
- 38 第二十二章 纯赚一万多两银子
- 39 第二十四章 火爆的洋布,纯赚五万银元
- 40 第二十五章 对近代洋布和土布贸易的考证
- 41 第二十七章 居然还要纳关税
- 42 第二十八章 关税争议
- 43 第二十九章 赵大贵的来历
- 44 第三十章 端茶送客
- 45 第三十一章 暴增的财富
- 46 第三十二章 三名气运之子的到访
- 47 第三十三章 买办们的同盟
- 48 第三十四章 一统买办界的野望
- 49 第三十五章 福威镖局,有佛堂吗
- 50 第三十六章 一箱手枪下湖州
- 51 第三十七章 湖州南浔的生丝买卖
- 52 第三十八章 生丝,最赚钱的生意
- 53 第三十九章 浙江丝威武
- 54 第四十章 纯赚十万两,再向湖州行
- 55 第四十一章 水匪袭击
- 56 第四十二章 大战前戏
- 57 第四十三章 真有武林高手
- 58 第四十四章 血神经和邓显
- 59 第四十五章 形势逆转,格杀邓显
- 60 第四十六章 围攻申无伤
- 61 第四十七章 紫郢剑对圣火令
- 62 第四十八章 发现超凡书籍
- 63 第四十九章 邓显的修行记忆
- 64 第五十章 血战养蛊之法
- 65 第五十一章 学会“血神经”的代价
- 66 第五十二章 隐患重重
- 67 第五十三章 财力暴增
- 68 第五十四章 处理霍大牙
- 69 第五十五章 情报不对等引发的惨案
- 70 第五十六章 心念通达
- 71 第五十八章 所谓天劫
- 72 第五十九章 提前到来的天劫
- 73 第六十章 魔神的垂青
- 74 第六十一章 渡劫成功和大堆收获
- 75 第六十二章 赵大贵的野望
- 76 第六十三章 苏州模式
- 77 第六十四章 风险和机遇并存
- 78 第六十五章 垄断到竞争
- 79 第六十六章 居然被催债
- 80 第六十七章 盛景下的隐患
- 81 第六十八章 库存过多,破产潮的征兆
- 82 第六十九章 忽悠,先从自家人开始
- 83 第七十章 赵大贵要修铁路
- 84 第七十一章 被人惦记
- 85 第七十二章 第一买办的野心
- 86 第七十三章 两家争做带头大哥
- 87 第七十四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
- 88 第七十五章 金蝉脱壳
- 89 第七十六章 垄断租界的土地
- 90 第七十七章 三国租界那点破事
- 91 第七十八章 一统租界
- 92 第七十九章 改革商行,稳步发展
- 93 第八十章 墨海书馆和麦家圈
- 94 第八十一章 清朝的数学家
- 95 第八十二章 精通微积分的清朝数学家
- 96 “主神图书馆”正封推冲榜,请书友们试毒,兼回答部分问题
- 97 第八十三章 潜伏的大拿
- 98 第八十四章 专门传播西方科技的学校
- 99 第八十五章 隐藏职业之校长
- 100 第八十六章 影响力和实惠不可兼得
- 101 第八十七章 南下:买蒸汽轮船
- 102 第八十八章 定海:一角钱一亩的土地
- 103 第八十九章 还要建造船厂
- 104 第九十章 世界上最先进的螺旋桨蒸汽船
- 105 第九十一章 斯塔克的交易
- 106 第九十三章 可以兼并澳门造船厂
- 107 第九十四章 端走整个澳门造船业
- 108 第九十五章 数学家谢尔敦和杨威利
- 109 第九十六章 美国特使的数万本科技书籍
- 110 第九十七章 约见顾盛
- 111 第九十八章 一万两千本科技书籍到手
- 112 第九十九章 两广总督耆英
- 113 第一百章 大人说得有道理
- 114 第一百零一章 广州和佛山攻略
- 115 第一百零二章 吞噬鲸鱼
- 116 第一百零三章 血神经化万灵精血
- 117 第一百零四章 穴窍升到高维
- 118 第一百零五章 炼精化气,修行之门
- 119 第一百零六章 魔都布武
- 120 第一百零七章 要建第一家缫丝厂
- 121 第一百零八章 自己车出缫丝机
- 122 第一百零九章 真正的从零开始
- 123 第一百一十章 灵金五大功能的妙用
- 124 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米级尺寸控制
- 125 第一百一十二章 战略金手指
- 126 第一百一十三章 维度锁和基因锁并举
- 127 第一百一十四章 这一章不好起名字啊
- 128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两个好基友
- 129 第一百一十六 想做船长的男人
- 130 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星辰大海
- 131 第一百一十八章 程阿牛和赵铁柱
- 132 第一百一十九章 工人们的心思
- 133 第一百二十章 机械计算机的构想
- 134 第一百二十一章 巴贝奇的蒸汽机计算机
- 135 第一百二十二章 秘密泄露
- 136 第一百二十三章 现成的竹杠
- 137 第一百二十四章 机械的优美
- 138 第一百二十五章 旁敲侧击
- 139 第一百二十六章 开始有钱了
- 140 第一百二十七章 商战如火如荼
- 141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中日国运所系
- 142 第一百二十九章 蒸汽机缫丝机
- 143 第一百三十章 以牙还牙
- 144 第一百三十一章 生丝期货
- 145 第一百三十二章 灵金机械计算机
- 146 第一百三十三章 最后的疯狂
- 147 第一百三十四章 高手入侵
- 148 第一百三十五章 宗师境的真正实力
- 149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不情之请
- 150 第一百三十七章 哪来的大火
- 151 第一百三十八章 兑现提货单
- 152 第一百三十九章 崩盘开始
- 153 第一百四十章 我花开处百花杀,萧条啊
- 154 第一百四十一章 义升行的末路
- 155 第一百四十二章 所有人都在求助
- 156 第一百四十三章 出手帮忙的条件
- 157 第一百四十四章 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
- 158 第一百四十五章 白送过来的竹杠
- 159 第一百四十六章 幕后之间的谈判
- 160 第一百四十七章 根本的利益冲突
- 161 第一百四十八章 幕后之间的交易
- 162 第一百四十九章 成王败寇
- 163 第一百五十章 没有现金,只有厂丝
- 164 第一百五十一章 赵大贵在下一盘大棋
- 165 第一百五十二章 年赚两百万的目标
- 166 第一百五十三章 布置外围
- 167 第一百五十四章 还是要多占地盘
- 168 第一百五十五章 私铸银元和毁钱铸铜
- 169 第一百五十六章 武装力量
- 170 第一百五十七章 组建军队,剿灭海盗
- 171 第一百五十八章 这算是乌龙吗
- 172 第一百五十九章 八百保安团
- 173 第一百六十章 震慑新兵
- 174 第一百六十一章 调教
- 175 第一百六十二章 宫慕久的忧虑
- 176 第一百六十三章 白沙岛第一战
- 177 第一百六十四章 真正的碾压
- 178 第一百六十五章 英国人吃了大亏
- 179 第一百六十六章 必须独立出兵
- 180 第一百六十七章 神兽八岐大蛇
- 181 第一百六十八章 进攻桃花岛
- 182 第一百六十九章 军舰大战神兽
- 183 第一百七十章 追杀海盗
- 184 第一百七十一章 海盗首领的逆袭
- 185 第一百七十二章 诡异的结局
- 186 第一百七十三章 桃花岛的收获
- 187 第一百七十四章 炼气化神,开辟识海
- 188 “”主神图书馆“”完结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十章 茶叶贸易概况
第二十章 茶叶贸易概况
赵大贵曾经看过姚贤镐编写的“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其中有璞鼎查签订南京条约时作为谈判依据的贸易资料(即“致英国驻华各领事之题告”),其中有“茶叶近几年平均出口量为每年三十五万担,均价二十两或二十七元”的记录。
不过,姚大师很快在附注中注明,“运往英国的茶叶达四千万磅,运往美国及其他各地者一千万磅,每担平均均价为二十两,但属于较低价格,或许每担二十五两叫接近事实”,以做更正。
考虑到茶叶是中国出口的最大宗货物,璞鼎查拿出这份资料是要用作降低茶叶出口税率的依据,将茶叶的出口税从每担4.5两至五两降低至2.5两,将茶叶的出口价格报低显然有巨大的利益,因此可以认为姚大师的更正是有道理的。
事实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也提到过,“鸦片战争前,出口茶价很高,红茶每担在二十六两,绿茶二十四两”。
因此,将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的茶叶价格设定为每担二十五两左右,显然是较为合理的。
在这里多嘴说一下,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叶年出口额达到858万两左右,东印度公司还在的时候经营茶叶的利润一年就有三百五十万英镑,英国政府也能获得同样多的税收,而这笔收入占英国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这应该是东印度公司解体前最后一年1833年的数据。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中国的茶叶运到英国后,纳税后价格至少要上浮百分之二百以上,由此可见其中的利润到底有多大。
那么,广州出口价为每担二十五两的茶叶,在上海的内销价格大概我多少呢?
1852年的时候,英国人福钦(也就是Fortune,好名字啊)写过“中国茶区旅行记”一书,曾说每担成本四两的茶叶,运到口岸出售,批发商额外费用高达一两;
而上海收购价平均每担为18两的中上等茶叶,中间商(茶栈)操纵的利润就有四两,即达成本的百分之二十五或售价的百分之二十二。
之后的一些调查资料也表明,祁门红茶委托上海茶栈出手的茶叶,数量损失、付价折扣以及各种费用、陋规等,占到茶叶价格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从此可以知道,茶区茶商委托茶栈出售的茶叶收益中,茶商只能得到总价的八成左右(十八两卖出茶叶后,只能得十四两左右),茶栈获得两成左右,当然茶栈也要用来垫付税费和各项佣金等,并不能完全占这两成收益。
从这里能得到另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茶栈里价格十八两的茶叶,已经算是中上等的茶叶,即使拿到英国也不逊色,很能拿得出来。
这一点很重要,在消费茶叶的众多西方国家中,英国人对茶叶质量最为挑剔,至少要中品以上的茶叶才能在英国有销路,相对而言美国和其他国家对茶叶质量就不那么计较,稍微粗劣一些,价格合理也能接受。
赵大贵在此的结论就是,既然十八两的茶叶已经算是中上等茶叶,那么出口价格应该至少比二十五两的中位均价要高一些。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广州出口的茶叶通常都要在十三行的仓库里存放一年以上才能送到外国商船上,不管红茶还是绿茶都是如此,与之相比,上海茶栈的茶叶因为与茶区近,以新鲜程度而言都能秒败十三行的陈茶。
考虑到这些情况,赵大贵就觉得每担十八两的茶叶报价二十七两应该没问题,还能留出一些讨价还价的空间。
既然这样,赵大贵就决定按照几家茶栈报出的茶叶价格,再上浮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提供给凯特利船长做选择,如果船长觉得价格太高,那就讨价还价一番后勉为其难地降下一点就是了,总之不能报得太高或太低就是了。
按照这个原则,赵大贵便制定出几种中上品茶叶的报价单,其中:
熙春茶每担46两,工夫茶每担27.5两,屯溪每担24.5两,雨前每担40.5两,小珠每担46.5两。
(知了注:这其实参考1857年额尔金在上海英商总会上关于海关税则与一般贸易关系报告书(英国外交部档案)中关于1845年上海茶叶出口价格的部分)
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赵大贵选择的都是接近上品的中品以上优质茶叶,中品及中品以下茶叶一个都没选择,毕竟茶叶单价越高,对他来说越有利。
而且,这种方法也更符合英国船长的利益,茶叶的档次和价格越高,他到英国后脱手起来越容易,能赚的利润也更多。
如果有人对魔都开埠以来的商品价格变化感兴趣,就会发现开埠初期的茶叶和生丝等出口货物价格最高,然后就开始递减,直到1849年左右达到最低谷,之后又开始有所上升,但总的来说并没能恢复到1844年左右的最高价。
关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源于鸦片战争之后的银贵钱贱现象,茶商跟茶农收购茶叶是用铜钱的(小宗贸易),出售茶叶则收取银钱(大宗贸易),使得茶商愿意接受更少的银元就出售茶叶;
但更重要的还是开埠初期的价格虚高,英国商人对当地的茶叶价格不太了解,习惯于十三洋行时期的垄断性茶叶价格,并不清楚丝茶内销价格和外销价格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愿意出很高的代价收购茶叶。
等到英国商人对这个行业熟悉了,掌握了讨价还价的技巧和能力,就用种种手法降低收购价格,以赚取更多利润,到1849年期间内销价格和外销价格之间的差距就变得很低了。
之后,对外贸易才趋于稳定,外销价格在内销价格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浮动,达到短暂的平衡。
按照赵大贵的理解,就是数年后外销价格将比内销价格高出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在这开埠初期,外销价格比内销价格高出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称得上是暴利。
不管从什么角度将,魔都开埠初期的对外贸易,都称得上是巨大风口了,二师兄都能吹起来的那种。
最后谈判前的准备完全停当后,赵大贵才拿起精心挑选的样品和报价单,去找凯利特船长。
凯利特船长在中英之间做过多年的茶叶生意,本身就是这方面的行家,手下又有专门检查茶叶质量的检查人员,带着几名高级船员一起分析赵大贵带来的茶叶样品和价目表。
船长仔细观察几款茶叶的色泽和外形,拿起一些放到嘴里咀嚼,又用热水泡上,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和清澈程度,再咂一口品尝,倒是比赵大贵当初专业多了。
“您看这茶叶怎么样,还可以用吗?”赵大贵小心翼翼地询问。
船长先不说话,拿起报价单仔细翻看,然后才疑惑地说道:“这些茶叶都是中上乘的好茶,可是这价格对吗?”
“哦,您觉得这价格怎么样?”赵大贵心里咯噔一下,还是如若无事地说道。
不过,姚大师很快在附注中注明,“运往英国的茶叶达四千万磅,运往美国及其他各地者一千万磅,每担平均均价为二十两,但属于较低价格,或许每担二十五两叫接近事实”,以做更正。
考虑到茶叶是中国出口的最大宗货物,璞鼎查拿出这份资料是要用作降低茶叶出口税率的依据,将茶叶的出口税从每担4.5两至五两降低至2.5两,将茶叶的出口价格报低显然有巨大的利益,因此可以认为姚大师的更正是有道理的。
事实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也提到过,“鸦片战争前,出口茶价很高,红茶每担在二十六两,绿茶二十四两”。
因此,将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的茶叶价格设定为每担二十五两左右,显然是较为合理的。
在这里多嘴说一下,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叶年出口额达到858万两左右,东印度公司还在的时候经营茶叶的利润一年就有三百五十万英镑,英国政府也能获得同样多的税收,而这笔收入占英国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这应该是东印度公司解体前最后一年1833年的数据。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中国的茶叶运到英国后,纳税后价格至少要上浮百分之二百以上,由此可见其中的利润到底有多大。
那么,广州出口价为每担二十五两的茶叶,在上海的内销价格大概我多少呢?
1852年的时候,英国人福钦(也就是Fortune,好名字啊)写过“中国茶区旅行记”一书,曾说每担成本四两的茶叶,运到口岸出售,批发商额外费用高达一两;
而上海收购价平均每担为18两的中上等茶叶,中间商(茶栈)操纵的利润就有四两,即达成本的百分之二十五或售价的百分之二十二。
之后的一些调查资料也表明,祁门红茶委托上海茶栈出手的茶叶,数量损失、付价折扣以及各种费用、陋规等,占到茶叶价格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从此可以知道,茶区茶商委托茶栈出售的茶叶收益中,茶商只能得到总价的八成左右(十八两卖出茶叶后,只能得十四两左右),茶栈获得两成左右,当然茶栈也要用来垫付税费和各项佣金等,并不能完全占这两成收益。
从这里能得到另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茶栈里价格十八两的茶叶,已经算是中上等的茶叶,即使拿到英国也不逊色,很能拿得出来。
这一点很重要,在消费茶叶的众多西方国家中,英国人对茶叶质量最为挑剔,至少要中品以上的茶叶才能在英国有销路,相对而言美国和其他国家对茶叶质量就不那么计较,稍微粗劣一些,价格合理也能接受。
赵大贵在此的结论就是,既然十八两的茶叶已经算是中上等茶叶,那么出口价格应该至少比二十五两的中位均价要高一些。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广州出口的茶叶通常都要在十三行的仓库里存放一年以上才能送到外国商船上,不管红茶还是绿茶都是如此,与之相比,上海茶栈的茶叶因为与茶区近,以新鲜程度而言都能秒败十三行的陈茶。
考虑到这些情况,赵大贵就觉得每担十八两的茶叶报价二十七两应该没问题,还能留出一些讨价还价的空间。
既然这样,赵大贵就决定按照几家茶栈报出的茶叶价格,再上浮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提供给凯特利船长做选择,如果船长觉得价格太高,那就讨价还价一番后勉为其难地降下一点就是了,总之不能报得太高或太低就是了。
按照这个原则,赵大贵便制定出几种中上品茶叶的报价单,其中:
熙春茶每担46两,工夫茶每担27.5两,屯溪每担24.5两,雨前每担40.5两,小珠每担46.5两。
(知了注:这其实参考1857年额尔金在上海英商总会上关于海关税则与一般贸易关系报告书(英国外交部档案)中关于1845年上海茶叶出口价格的部分)
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赵大贵选择的都是接近上品的中品以上优质茶叶,中品及中品以下茶叶一个都没选择,毕竟茶叶单价越高,对他来说越有利。
而且,这种方法也更符合英国船长的利益,茶叶的档次和价格越高,他到英国后脱手起来越容易,能赚的利润也更多。
如果有人对魔都开埠以来的商品价格变化感兴趣,就会发现开埠初期的茶叶和生丝等出口货物价格最高,然后就开始递减,直到1849年左右达到最低谷,之后又开始有所上升,但总的来说并没能恢复到1844年左右的最高价。
关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源于鸦片战争之后的银贵钱贱现象,茶商跟茶农收购茶叶是用铜钱的(小宗贸易),出售茶叶则收取银钱(大宗贸易),使得茶商愿意接受更少的银元就出售茶叶;
但更重要的还是开埠初期的价格虚高,英国商人对当地的茶叶价格不太了解,习惯于十三洋行时期的垄断性茶叶价格,并不清楚丝茶内销价格和外销价格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愿意出很高的代价收购茶叶。
等到英国商人对这个行业熟悉了,掌握了讨价还价的技巧和能力,就用种种手法降低收购价格,以赚取更多利润,到1849年期间内销价格和外销价格之间的差距就变得很低了。
之后,对外贸易才趋于稳定,外销价格在内销价格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浮动,达到短暂的平衡。
按照赵大贵的理解,就是数年后外销价格将比内销价格高出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在这开埠初期,外销价格比内销价格高出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称得上是暴利。
不管从什么角度将,魔都开埠初期的对外贸易,都称得上是巨大风口了,二师兄都能吹起来的那种。
最后谈判前的准备完全停当后,赵大贵才拿起精心挑选的样品和报价单,去找凯利特船长。
凯利特船长在中英之间做过多年的茶叶生意,本身就是这方面的行家,手下又有专门检查茶叶质量的检查人员,带着几名高级船员一起分析赵大贵带来的茶叶样品和价目表。
船长仔细观察几款茶叶的色泽和外形,拿起一些放到嘴里咀嚼,又用热水泡上,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和清澈程度,再咂一口品尝,倒是比赵大贵当初专业多了。
“您看这茶叶怎么样,还可以用吗?”赵大贵小心翼翼地询问。
船长先不说话,拿起报价单仔细翻看,然后才疑惑地说道:“这些茶叶都是中上乘的好茶,可是这价格对吗?”
“哦,您觉得这价格怎么样?”赵大贵心里咯噔一下,还是如若无事地说道。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