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60 第六章:涉足关外(二)
- 261 第六章:涉足关外(三)
- 262 第六章:涉足关外(四)
- 263 第七章:中原大战(一)
- 264 第七章:中原大战(二)
- 265 第七章:中原大战(三)
- 266 第七章:中原大战(四)
- 267 第八章:胜败之机
- 268 第八章:胜败之机(二)
- 269 第八章:胜败之机(三)
- 270 第八章:胜败之机(四)
- 271 第九章:战后乱局(一)
- 272 第九章:战后乱局(二)
- 273 第九章:战后乱局(三)
- 274 第九章:战后乱局(四)
- 275 第十章:落脚晋绥
- 276 第十章:落脚晋绥(二)
- 277 第十章:落脚晋绥(三)
- 278 第十章:落脚晋绥(四)
- 279 第十一章:四通八达
- 280 第十一章:四通八达(二)
- 281 第十一章:四通八达(三)
- 282 第十一章:四通八达(四)
- 283 第十二章:东风渐进(一)
- 284 第十二章:东风渐进(二)
- 285 第十二章:东风渐进(三)
- 286 第十二章:东风渐进(四)
- 287 第十三章:意图所在
- 288 第十三章:意图所在(二)
- 289 第十三章:意图所在(三)
- 290 第十三章:意图所在(四)
- 291 第十四章:趁虚而入(一)
- 292 第十四章:趁虚而入(二)
- 293 第十四章:趁需而入(三)
- 294 第十四章:趁虚而入(四)
- 295 第十五章:剿匪清乡
- 296 第十五章:剿匪清乡(二)
- 297 第十五章:剿匪清乡(三)
- 298 第十五章:剿匪清乡(四)
- 299 第十六章:进退之间(一)
- 300 第十六章:进退之间(二)
- 301 第十六章:进退之间(三)
- 302 第十六章:进退之间(四)
- 303 第十七章:变乱迭起(一)
- 304 第十七章:变乱迭起(二)
- 305 第十七章:变乱迭起(三)
- 306 第十七章:变乱迭起(四)
- 307 第十八章:紧急应对(一)
- 308 第十八章:紧急应对(二)
- 309 第十八章:紧急应对(三)
- 310 第十八章:紧急应对(四)
- 311 第十九章:陇东攻伐(一)
- 312 第十九章:陇东攻伐(二)
- 313 第十九章:陇东攻伐(三)
- 314 第十九章:陇东攻伐(四)
- 315 第二十章:奠基西北(一)
- 316 第二十章:奠基西北(二)
- 317 第二十章:奠基西北(三)
- 318 第二十章:奠基西北(四)
- 319 第一章:多重准备(一)
- 320 第一章:多重准备(二)
- 321 第一章:多重准备(三)
- 322 第一章:多重准备(四)
- 323 第二章:预警东北(一)
- 324 第二章:预警东北(二)
- 325 第二章:预警东北(三)
- 326 第二章:预警东北(四)
- 327 第三章:再克宁夏(一)
- 328 第三章:再克宁夏(二)
- 329 第三章:再克宁夏(三)
- 330 第三章:再克宁夏(四)
- 331 第四章:异军突起(一)
- 332 第四章:异军突起(二)
- 333 第四章:异军突起(三)
- 334 第四章:异军突起(四)
- 335 第五章:战机再现(一)
- 336 第五章:战机再现(二)
- 337 第五章:战机再现(三)
- 338 第五章:战机再现(四)
- 339 第六章:立党为民(一)
- 340 第六章:立党为民(二)
- 341 第六章:立党为民(三)
- 342 第六章:立党为民(四)
- 343 第七章:西北惊雷(一)
- 344 第七章:西北惊雷(二)
- 345 第七章:西北惊雷(三)
- 346 第七章:西北惊雷(四)
- 347 第八章:震索视矍(一)
- 348 第八章:震索视矍(二)
- 349 第八章:震索视矍(三)
- 350 第八章:震索视矍(四)
- 351 第九章:大车以载(一)
- 352 第九章:大车以载(二)
- 353 第九章:大车以载(三)
- 354 第九章:大车以载(四)
- 355 第十章:如期爆发(一)
- 356 第十章:如期爆发(二)
- 357 第十章:如期爆发(三)
- 358 第十章:如期爆发(四)
- 359 第十一章:不为瓦全(一)
- 360 第十一章:不为瓦全(二)
- 361 第十一章:不为瓦全(三)
- 362 第十一章:不为瓦全(四)
- 363 第十二章:大震遂泥(一)
- 364 第十二章:大震遂泥(二)
- 365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一)
- 366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二)
- 367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三)
- 368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四)
- 369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一)
- 370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二)
- 371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三)
- 372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四)
- 373 第十七章:鸿渐于逵(一)
- 374 第十七章:鸿渐于逵(二)
- 375 第十八章:纷纷扰扰(一)
- 376 第十八章:纷纷扰扰(二)
- 377 第十八章:纷纷扰扰(三)
- 378 第十八章:纷纷扰扰(四)
- 379 第十九章:驱马入疆(一)
- 380 第十九章:驱马入疆(二)
- 381 第十九章:驱马入疆(三)
- 382 第十九章:驱马入疆(四)
- 383 第二十章:如此局势(一)
- 384 第二十章:如此局势(二)
- 385 第二十章:如此局势(三)
- 386 第二十章:如此局势(四)
- 387 第一章:长城抗战(一)
- 388 第一章:长城抗战(二)
- 389 第一章:长城抗战(三)
- 390 第一章:长城抗战(四)
- 391 第二章:限制接触(一)
- 392 第二章:限制接触(二)
- 393 第二章:限制接触(三)
- 394 第二章:限制接触(四)
- 395 第三章:蓄力西北(一)
- 396 第三章:蓄力西北(二)
- 397 第三章:蓄力西北(三)
- 398 第三章:蓄力西北(四)
- 399 第四章:厉兵秣马(一)
- 400 第四章:厉兵秣马(二)
- 401 第四章:厉兵秣马(三)
- 402 第四章:厉兵秣马(四)
- 403 第五章:东西进击(一)
- 404 第五章:东西进击(二)
- 405 第五章:东西进击(三)
- 406 第五章:东西进击(四)
- 407 第六章:干戈四起(一)
- 408 第六章:干戈四起(二)
- 409 第六章:干戈四起(三)
- 410 第六章:干戈四起(四)
- 411 第七章:急转直下(一)
- 412 第七章:急转直下(二)
- 413 第七章:急转直下(三)
- 414 第七章:急转直下(四)
- 415 第八章:西北气象(一)
- 416 第八章:西北气象(二)
- 417 第八章:西北气象(三)
- 418 第八章:西北气象(四)
- 419 第九章:腾飞之翼(一)
- 420 第九章:腾飞之翼(二)
- 421 第九章:腾飞之翼(三)
- 422 第九章:腾飞之翼(四)
- 423 第十章:春雷惊蛰(一)
- 424 第十章:春雷惊蛰(二)
- 425 第十章:春雷惊蛰(三)
- 426 第十章:春雷惊蛰(四)
- 427 第十一章:其势已成(二)
- 428 第十一章:其势已成(三)
- 429 第十一章:其势已成(四)
- 430 第十二章:兵锋东指(一)
- 431 第十二章:兵锋东指(二)
- 432 第十二章:兵锋东指(三)
- 433 第十二章:兵锋东指(四)
- 434 第十三章:水到渠成(一)
- 435 第十三章:水到渠成(二)
- 436 第十三章:水到渠成(三)
- 437 第十三章:水到渠成(四)
- 438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一)
- 439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二)
- 440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三)
- 441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四)
- 442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一)
- 443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二)
- 444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三)
- 445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四)
- 446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一)
- 447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二)
- 448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三)
- 449 提前拜年了!
- 450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四)
- 451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一)
- 452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二)
- 453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三)
- 454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四)
- 455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一)
- 456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二)
- 457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三)
- 458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四)
- 459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一)
- 460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二)
- 461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三)
- 462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四)
- 463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一)
- 464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二)
- 465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三)
- 466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四)
- 467 第一章:关山飞度(一)
- 468 第一章:关山飞度(二)
- 469 第一章:关山飞度(三)
- 470 第一章:关山飞度(四)
- 471 第二章:大风起兮(一)
- 472 第二章:大风起兮(二)
- 473 第二章:大风起兮(三)
- 474 第二章:大风起兮(四)
- 475 第三章:多事之秋(一)
- 476 第三章:多事之秋(二)
- 477 第三章:多事之秋(三)
- 478 第三章:多事之秋(四)
- 479 第四章:局势转折(一)
- 480 第四章:局势转折(二)
- 481 第四章:局势转折(三)
- 482 第四章:局势转折(四)
- 483 第五章:独立自主(一)
- 484 第五章:独立自主(二)
- 485 第五章:独立自主(三)
- 486 第五章:独立自主(四)
- 487 第六章:多管齐下(一)
- 488 第六章:多管齐下(二)
- 489 第六章:多管齐下(三)
- 490 第六章:多管齐下(四)
- 491 第七章:末日灾难(一)
- 492 第七章:末日灾难(二)
- 493 第七章:末日灾难(三)
- 494 第七章:末日灾难(四)
- 495 第八章:烽火狂燃(一)
- 496 第八章:烽火狂燃(二)
- 497 第八章:烽火狂燃(三)
- 498 第八章:烽火狂燃(四)
- 499 第九章:明夷不明(一)
- 500 第九章:明夷不明(二)
- 501 第九章:明夷不明(三)
- 502 第九章:明夷不明(四)
- 503 第十章:义利之间(一)
- 504 第十章:义利之间(二)
- 505 第十章:义利之间(三)
- 506 第十章:义利之间(四)
- 507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一)
- 508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二)
- 509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三)
- 510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四)
- 511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一)
- 512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二)
- 513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三)
- 514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四)
- 515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一)
- 516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二)
- 517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三)
- 518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四)
- 519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一)
- 520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二)
- 521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三)
- 522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四)
- 523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一)
- 524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二)
- 525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三)
- 526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四)
- 527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一)
- 528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二)
- 529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三)
- 530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四)
- 531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一)
- 532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二)
- 533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三)
- 534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四)
- 535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二)
- 536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三)
- 537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四)
- 538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一)
- 539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二)
- 540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三)
- 541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四)
- 542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一)
- 543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二)
- 544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三)
- 545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四)
- 546 第一章:前所未有(一)
- 547 第一章:前所未有(二)
- 548 第一章:前所未有(三)
- 549 第一章:前所未有(四)
- 550 第二章:兵戈再起(一)
- 551 第二章:兵戈再起(二)
- 552 第二章:兵戈再起(三)
- 553 第二章:兵戈再起(四)
- 554 第三章:主客之势(一)
- 555 第三章:主客之势(二)
- 556 第三章:主客之势(三)
- 557 第三章:主客之势(四)
- 558 第四章:此伏彼起(一)
- 559 第四章:此伏彼起(二)
- 560 第四章:此伏彼起(三)
- 561 第四章:此伏彼起(四)
- 562 第五章:四方云动(一)
- 563 第五章:四方云动(二)
- 564 第五章:四方云动(三)
- 565 第五章:四方云动(四)
- 566 第六章:纵横相间(一)
- 567 第六章:纵横相间(二)
- 568 第六章:纵横相间(三)
- 569 第六章:纵横相间(四)
- 570 第七章:新仇旧恨(一)
- 571 第七章:新仇旧恨(二)
- 572 第七章:新仇旧恨(三)
- 573 第七章:新仇旧恨(四)
- 574 第八章:时移世易(一)
- 575 第八章:时移世易(二)
- 576 第八章:时移世易(三)
- 577 第八章:时移世易(四)
- 578 第九章:南征北战(一)
- 579 第九章:南征北战(二)
- 580 第九章:南征北战(三)
- 581 第九章:南征北战(四)
- 582 第十章:大河滔滔(一)
- 583 第十章:大河滔滔(二)
- 584 第十章:大河滔滔(三)
- 585 第十章:大河滔滔(四)
- 586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一)
- 587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二)
- 588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三)
- 589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四)
- 590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一)
- 591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二)
- 592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三)
- 593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四)
- 594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一)
- 595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二)
- 596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三)
- 597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四)
- 598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一)
- 599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二)
- 600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四)
- 601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一)
- 602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二)
- 603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三)
- 604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四)
- 605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一)
- 606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二)
- 607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三)
- 608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四)
- 609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一)
- 610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二)
- 611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三)
- 612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四)
- 613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一)
- 614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二)
- 615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三)
- 616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四)
- 617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一)
- 618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二)
- 619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三)
- 620 九章:纵横交错(四)
- 621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一)
- 622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二)
- 623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三)
- 624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四)
- 625 第一章:大洋惊涛(一)
- 626 第一章:大洋惊涛(二)
- 627 第一章:大洋惊涛(三)
- 628 第一章:大洋惊涛(四)
- 629 第二章:城下之盟(一)
- 630 第二章:城下之盟(二)
- 631 第二章:城下之盟(三)
- 632 第二章:城下之盟(四)
- 633 第三章:迎头痛击(一)
- 634 第三章:迎头痛击(二)
- 635 第三章:迎头痛击(三)
- 636 第三章:迎头痛击(四)
- 637 第四章:海空鏖战(一)
- 638 第四章:海空鏖战(二)
- 639 第四章:海空鏖战(三)
- 640 第四章:海空鏖战(四)
- 641 第五章:拦腰切断(一)
- 642 第五章:拦腰切断(二)
- 643 第五章:拦腰切断(三)
- 644 第五章:拦腰切断(四)
- 645 第六章:一记重锤(一)
- 646 第六章:一记重锤(二)
- 647 第六章:一记重锤(三)
- 648 第六章:一记重锤(四)
- 649 第七章:声南击北(一)
- 650 第七章:声南击北(二)
- 651 第七章:声南击北(三)
- 652 第七章:声南击北(四)
- 653 第八章:空前激烈(一)
- 654 第八章:空前激烈(二)
- 655 第八章:空前激烈(三)
- 656 第八章:空前激烈(四)
- 657 第九章:大幕拉开(一)
- 658 第九章:大幕拉开(二)
- 659 第九章:大幕拉开(三)
- 660 第九章:大幕拉开(四)
- 661 第十章:席卷千军(一)
- 662 第十章:席卷千军(二)
- 663 第十章:席卷千军(三)
- 664 第十章:席卷千军(四)
- 665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一)
- 666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二)
- 667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三)
- 668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四)
- 669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一)
- 670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二)
- 671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三)
- 672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四)
- 673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一)
- 674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二)
- 675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三)
- 676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四)
- 677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一)
- 678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二)
- 679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三)
- 680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四)
- 681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一)
- 682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二)
- 683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三)
- 684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四)
- 685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一)
- 686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二)
- 687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三)
- 688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四)
- 689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一)
- 690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二)
- 691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三)
- 692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四)
- 693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一)
- 694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二)
- 695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三)
- 696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四)
- 697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一)
- 698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二)
- 699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三)
- 700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四)
- 701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一)
- 702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二)
- 703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三)
- 704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四)
- 705 第一章:大势滔滔(一)
- 706 第一章:大势滔滔(二)
- 707 第一章:大势滔滔(三)
- 708 第一章:大势滔滔(四)
- 709 第二章:新的征程(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八章:胜败之机(四)
第八章:胜败之机(四)
大声呼唤:求关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赵振中得知前方擦枪走火和护卫军差点打起来的竟是蔡廷锴、蒋光鼐二人带领的第十九路军,不由得苦笑,想不到同这支在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部队第一次接触竟然是这样。不过,赵振中知道,相打无好手,现在沂蒙根据地四围云集的蒋军大兵可不是来走亲戚的,护卫军对此自然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于是,在将此次事件通报各部时,赵振中再次强调:我们不主动挑事,但决不怕事!对于任何企图进入自治政府辖区的他方武装,决不放过!
蔡廷锴、蒋光鼐所部于8月15日攻占济南后,也曾商量对沂蒙根据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毕竟在津浦路、胶济线夹角的中间地带有这么一股不服从中央的势力实在不是个事。可当刘峙、韩复榘和陈调元等先后赶到济南,蔡廷锴、蒋光鼐在军事会议上提出解决沂蒙护卫军的问题时,津浦路总指挥刘峙与胶济线总指挥韩复榘却神情凝重。
叹了口气,刘峙对韩复榘说道:“向方兄,你在山东打了这么长时间,对沂蒙护卫军的情况比我熟悉,还是你把他们的情况和大家说说吧。”
韩复榘却摆手推辞道:“我虽然在山东这边的时间比经扶兄长点,可对那里也并不清楚。要不是4月份在徐州会议上雪暄兄当面和均座提起护卫军的事,让我了解点情况的话,我对他们可算是两眼一抹黑。雪暄兄主政山东,两年前又曾和护卫军交过手,对他们情况的了解可比我清楚得多了,还是让雪暄兄介绍下吧。”
见众人都看向自己,陈调元苦笑着说道:“诸位,要说对那护卫军,兄弟确实比较了解,可兄弟我曾在他们面前吃过大亏,此前也就一直不愿过多提及。既然今天大家都想知道护卫军的虚实,我也就把知道的情况说一下,也算是给大家提个醒。”
顿了顿,陈调元接着说道:“据我所知,护卫军原本是由沂蒙山区中一些饱受天灾人祸,不堪土匪、乱兵肆虐之苦的半大孩子发展起来的。从民国14年秋天的时候,崛起于沂水北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扫除了沂蒙一带的土匪、乱兵。后来趁我们第一次北伐与张宗昌争锋的时候,占据了沂蒙新莱四县。在民国17年初,全歼了张宗昌两万多人的清剿部队,又截获了张宗昌的一趟满是军火物资的军列,随后又发布了自治通电。”
“二次北伐时,兄弟我指挥第二军团北上,而护卫军的区域正在我方前进道路上。当时我观察过他们的防御工事,认为这仗不好打,却没想到那么难打。”陈调元想起当初的战况,就满是苦涩,“5天,仅仅5天!我第二军团所部在对方的防御工事和密集火力下,就损失了两万兵力。”
“前些时候,为了津浦路战事,我和向方兄曾派代表进入护卫军辖区,想把他们拉到我们这边。不过护卫军恪守他们当初自治通电的声明,说是不参加国内各方势力的争斗。这让我和向方兄放心不少,毕竟,让他们中立总比他们投到阎锡山那边要好得多。就是在这次洽谈过程中,我方代表阮绍文见识到了护卫军这两年来的发展,回来告诉我说,武力进攻的话,得不偿失,最好通过政治方式解决。”
“陈主席,难道我们几十万大军竟拿护卫军没有办法吗?”刚刚指挥所部拿下济南的蒋光鼐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
“憬然老弟,要是护卫军拉出山来,面对面的和我们打,我们当然不用担心。”陈调元苦笑着叹道,“可他们这几年把周边的防御工事建设的更加完善,简直成了一个铁打的乌龟壳子。沂蒙新莱这四县对外边界,除了密布地雷之外,更是深沟高垒,碉堡密布,除了一两条在对方严密监控下的进出小路,竟是把四县区域与外界完全隔绝了。对方缩在里面不出来,我们想和对方交手,也要通过那地雷阵,越过深沟、大渠才行。再说,他们从土匪手中以及张宗昌手中所缴获的装备,完全可以武装起10万兵马,加上还有重炮,又凭险防守,我们要想攻克的话,不付出几十万人的代价是不可能的。”
10万兵马!几十万人的代价!在座的大小军头个个心里发凉。
“多谢雪暄兄的说明。我看护卫军的事情暂且就先放一放吧。过几天均座要到济南开会部署下一步的安排,到时候究竟怎么做,我们听均座安排就是。”刘峙见有些冷场,便转移话题道。
……
晋绥军退到黄河以北,山东战局已经彻底败坏,而且由于物资供应方面的问题,反蒋联军的整体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无奈之下,阎锡山只好派周玳带着银元、弹药、面粉等物资去见冯玉祥,请求冯玉祥所部在陇海线发动攻势,策应山东。为了全局,冯玉祥没有计较阎锡山过去的所作所为,开始组织攻势。可谁知,老天也似乎站在蒋军一边,冯部刚在陇海线上有点进展,却又遇上了连日的滂沱大雨,根本就无法作战。
津浦线上扭转战局,陇海线上一时无忧,老蒋大大的松了口气,不料想,东北那边又出了事情。老蒋拉拢张学良部下的事情败露,准备带兵入关的几人已被张学良扣押,得知情况之后,老蒋大惊失色,生怕张学良为此一怒之下站到阎锡山的一方。老蒋忧虑,阎、冯等反蒋联军一方自然是喜出望外,阎锡山等人更是想以种种许诺打动张学良,使其站到自己一方帮忙打老蒋。
早在6月份,蒋军在全局上处于不利地位的时候,蒋中正便派人去东北拉拢张学良等一干东北军大小头目。7月份,蒋中正的代表吴铁城、张群等人携带委任状,欲委任张学良为海陆军副总司令,委任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张学铭为青岛警备司令、胡若愚为青岛市长等,企图将东北军拉到自己一方。不过,张学良在6月份刚召开完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并决定不急于出兵关内,因此对老蒋的拉拢也就不冷不热。
蒋中正见拉拢张学良不成,便又采取了其常用的手段,决定用高官厚禄的方式分化其他的东北军军官,从中渔利。考虑到各部驻防位置,老蒋把目光对准了临绥驻军司令于学忠,并通过自己当年在日本时的同学现临绥驻军参谋长陈贯群之手,给于学忠写了两封亲笔信,希望于能独自举兵向西相助。不料于学忠却不为所动,于学忠不但把老蒋的两封信全都交给了张学良,还复蒋信一封,表明心志,决不背叛张学良。
碰了钉子之后,老蒋又通过第三军团总指挥使何成浚指使其所属寇英杰部参谋长陶敦礼出面,到临榆县拉拢其他的东北军将领。陶敦礼到临榆后,以300万大洋外加许诺马廷福部扩编为3个师、马本人升任军长等条件,收买了驻扎在山海关的东北军陆军步兵第213旅旅长马廷福。
马廷福在蒋介石的收买下,决定孤注一掷,投蒋反张,他与641团团长孟百孚、640团团长安褔魁等人密谋背叛张学良,出兵天津、北平援助蒋介石。为了保证他们不变心,陶敦礼先将100万元大洋汇到了马廷福在奉天中国银行的账户上。
而当于学忠得知马廷福准备投蒋的消息后,立刻将此事密报张学良,并商定了对策。随后,张学良、于学忠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兵分两路,于8月14日将东北骑兵师长郑泽声、213旅旅长马廷福一并抓捕。
马廷福事件后,北戴河空气一时紧张之极,谣言四起。8月16日,日文满报报道张学良已死,沈阳的号外也传出消息,说张学良已于15日在北戴河遇刺,生死未卜。接着,在平津方面也有同样谣传,各地探询之电如雪片般飞来。
马廷福叛变败露后,蒋中正的代表吴铁城、张群惊恐万状,匆匆撤出北戴河。而冯玉祥、阎锡山和汪精卫等人却大喜过望,在他们看来,此刻正是把张学良拉到自己这一边来的最好时机。于是纷纷再派代表来到北戴河,进行新一轮的游说。
为了稳定人心,8月16日,张学良在北戴河给东北省首脑发出电报,在电报上他详细的说明了此次兵变的由来与经过,称赞于学忠“顾虑周详,处置敏捷,”同时还声明此次平定兵乱:“不损一兵,不折一矢,而渠魁就擒,邪气顿消,尤见得道多重,失道寡助也。远道传闻,深恐失实,特电奉闻。”
张学良电报发出,谣言自然消散。不过,让阎锡山等人失望的是,张学良却并未追究张群、吴铁城等人的责任,反而于8月18日在北戴河正式宴中央代表张群、方本仁等。
张学良口称中立,但在解除兵变危机后却不追责南京方面,反而对其表示友善,已经从侧面表明了自己助蒋的态度,这让老蒋紧张了两天多的神经松弛下来。
仗打到这个份上,蒋中正很清楚,中央军虽然开始在全局上占有优势,但要想彻底把阎锡山、冯玉祥等部消灭却不现实。就算最终消灭了阎、冯等部,那恐怕也是两败俱伤。先不说东北意向不明的张学良,光湖南、江西等地的共.匪有坐大之势就让老蒋头疼,这帮生死大敌竟然趁湖南兵力空虚的时候一度占据长沙,要是任其发展下去那还了得?!败给阎、冯等人,自己不过是个下野之局,可要是让共.匪得势,那自己可是有杀身之祸。
权衡利弊之后,为了早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蒋中正于8月22日以南京政府名义宣布,如阎、冯下野出洋,其余部卒,概许自新。随后,老蒋又通过自己派往东北的代表,对张学良许诺,不但之前的委任状继续有效,还把黄河以北的事务交由张学良负责,同时,老蒋让宋子文答应东北方面在8月份所提出的要求,先付500万作为东北军出兵军费,再借给公债1000万以稳固东北的金融问题。
到8月底9月初的时候,战局已经明朗了,反蒋联军一方实际上已经很不利了。平汉线的反蒋联军在银弹、肉弹的攻击下,实际上已经扣不动扳机了,根本不打仗。陇海线有相当一部分第二方面军部队也被蒋中正分化收买,再加上对阎锡山不给冯部补充粮弹不满,很多冯系大将都不愿再与蒋中正作战,山东的晋绥军更是被赶到黄河以北。而石友三暗中又向张学良输诚,加上老蒋的承诺,张学良的态度也开始明朗,并越来越倾向于老蒋。
9月8日,张学良召集东北几乎所有文武召开重要会议,在9月15日的全体会议上张学良发表重要讲话,最终以东北地当日俄两大帝国主义夹缝中,如果中国不统一则无力对外,在将蒋中正、阎锡山、冯玉祥骂了个遍后,张学良决定派兵入关,武装调停,并由蒋中正善后。
张学良决定东北军入关,成了压跨反蒋联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的战局再无悬念。
……
赵振中得知前方擦枪走火和护卫军差点打起来的竟是蔡廷锴、蒋光鼐二人带领的第十九路军,不由得苦笑,想不到同这支在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部队第一次接触竟然是这样。不过,赵振中知道,相打无好手,现在沂蒙根据地四围云集的蒋军大兵可不是来走亲戚的,护卫军对此自然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于是,在将此次事件通报各部时,赵振中再次强调:我们不主动挑事,但决不怕事!对于任何企图进入自治政府辖区的他方武装,决不放过!
蔡廷锴、蒋光鼐所部于8月15日攻占济南后,也曾商量对沂蒙根据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毕竟在津浦路、胶济线夹角的中间地带有这么一股不服从中央的势力实在不是个事。可当刘峙、韩复榘和陈调元等先后赶到济南,蔡廷锴、蒋光鼐在军事会议上提出解决沂蒙护卫军的问题时,津浦路总指挥刘峙与胶济线总指挥韩复榘却神情凝重。
叹了口气,刘峙对韩复榘说道:“向方兄,你在山东打了这么长时间,对沂蒙护卫军的情况比我熟悉,还是你把他们的情况和大家说说吧。”
韩复榘却摆手推辞道:“我虽然在山东这边的时间比经扶兄长点,可对那里也并不清楚。要不是4月份在徐州会议上雪暄兄当面和均座提起护卫军的事,让我了解点情况的话,我对他们可算是两眼一抹黑。雪暄兄主政山东,两年前又曾和护卫军交过手,对他们情况的了解可比我清楚得多了,还是让雪暄兄介绍下吧。”
见众人都看向自己,陈调元苦笑着说道:“诸位,要说对那护卫军,兄弟确实比较了解,可兄弟我曾在他们面前吃过大亏,此前也就一直不愿过多提及。既然今天大家都想知道护卫军的虚实,我也就把知道的情况说一下,也算是给大家提个醒。”
顿了顿,陈调元接着说道:“据我所知,护卫军原本是由沂蒙山区中一些饱受天灾人祸,不堪土匪、乱兵肆虐之苦的半大孩子发展起来的。从民国14年秋天的时候,崛起于沂水北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扫除了沂蒙一带的土匪、乱兵。后来趁我们第一次北伐与张宗昌争锋的时候,占据了沂蒙新莱四县。在民国17年初,全歼了张宗昌两万多人的清剿部队,又截获了张宗昌的一趟满是军火物资的军列,随后又发布了自治通电。”
“二次北伐时,兄弟我指挥第二军团北上,而护卫军的区域正在我方前进道路上。当时我观察过他们的防御工事,认为这仗不好打,却没想到那么难打。”陈调元想起当初的战况,就满是苦涩,“5天,仅仅5天!我第二军团所部在对方的防御工事和密集火力下,就损失了两万兵力。”
“前些时候,为了津浦路战事,我和向方兄曾派代表进入护卫军辖区,想把他们拉到我们这边。不过护卫军恪守他们当初自治通电的声明,说是不参加国内各方势力的争斗。这让我和向方兄放心不少,毕竟,让他们中立总比他们投到阎锡山那边要好得多。就是在这次洽谈过程中,我方代表阮绍文见识到了护卫军这两年来的发展,回来告诉我说,武力进攻的话,得不偿失,最好通过政治方式解决。”
“陈主席,难道我们几十万大军竟拿护卫军没有办法吗?”刚刚指挥所部拿下济南的蒋光鼐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
“憬然老弟,要是护卫军拉出山来,面对面的和我们打,我们当然不用担心。”陈调元苦笑着叹道,“可他们这几年把周边的防御工事建设的更加完善,简直成了一个铁打的乌龟壳子。沂蒙新莱这四县对外边界,除了密布地雷之外,更是深沟高垒,碉堡密布,除了一两条在对方严密监控下的进出小路,竟是把四县区域与外界完全隔绝了。对方缩在里面不出来,我们想和对方交手,也要通过那地雷阵,越过深沟、大渠才行。再说,他们从土匪手中以及张宗昌手中所缴获的装备,完全可以武装起10万兵马,加上还有重炮,又凭险防守,我们要想攻克的话,不付出几十万人的代价是不可能的。”
10万兵马!几十万人的代价!在座的大小军头个个心里发凉。
“多谢雪暄兄的说明。我看护卫军的事情暂且就先放一放吧。过几天均座要到济南开会部署下一步的安排,到时候究竟怎么做,我们听均座安排就是。”刘峙见有些冷场,便转移话题道。
……
晋绥军退到黄河以北,山东战局已经彻底败坏,而且由于物资供应方面的问题,反蒋联军的整体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无奈之下,阎锡山只好派周玳带着银元、弹药、面粉等物资去见冯玉祥,请求冯玉祥所部在陇海线发动攻势,策应山东。为了全局,冯玉祥没有计较阎锡山过去的所作所为,开始组织攻势。可谁知,老天也似乎站在蒋军一边,冯部刚在陇海线上有点进展,却又遇上了连日的滂沱大雨,根本就无法作战。
津浦线上扭转战局,陇海线上一时无忧,老蒋大大的松了口气,不料想,东北那边又出了事情。老蒋拉拢张学良部下的事情败露,准备带兵入关的几人已被张学良扣押,得知情况之后,老蒋大惊失色,生怕张学良为此一怒之下站到阎锡山的一方。老蒋忧虑,阎、冯等反蒋联军一方自然是喜出望外,阎锡山等人更是想以种种许诺打动张学良,使其站到自己一方帮忙打老蒋。
早在6月份,蒋军在全局上处于不利地位的时候,蒋中正便派人去东北拉拢张学良等一干东北军大小头目。7月份,蒋中正的代表吴铁城、张群等人携带委任状,欲委任张学良为海陆军副总司令,委任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张学铭为青岛警备司令、胡若愚为青岛市长等,企图将东北军拉到自己一方。不过,张学良在6月份刚召开完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并决定不急于出兵关内,因此对老蒋的拉拢也就不冷不热。
蒋中正见拉拢张学良不成,便又采取了其常用的手段,决定用高官厚禄的方式分化其他的东北军军官,从中渔利。考虑到各部驻防位置,老蒋把目光对准了临绥驻军司令于学忠,并通过自己当年在日本时的同学现临绥驻军参谋长陈贯群之手,给于学忠写了两封亲笔信,希望于能独自举兵向西相助。不料于学忠却不为所动,于学忠不但把老蒋的两封信全都交给了张学良,还复蒋信一封,表明心志,决不背叛张学良。
碰了钉子之后,老蒋又通过第三军团总指挥使何成浚指使其所属寇英杰部参谋长陶敦礼出面,到临榆县拉拢其他的东北军将领。陶敦礼到临榆后,以300万大洋外加许诺马廷福部扩编为3个师、马本人升任军长等条件,收买了驻扎在山海关的东北军陆军步兵第213旅旅长马廷福。
马廷福在蒋介石的收买下,决定孤注一掷,投蒋反张,他与641团团长孟百孚、640团团长安褔魁等人密谋背叛张学良,出兵天津、北平援助蒋介石。为了保证他们不变心,陶敦礼先将100万元大洋汇到了马廷福在奉天中国银行的账户上。
而当于学忠得知马廷福准备投蒋的消息后,立刻将此事密报张学良,并商定了对策。随后,张学良、于学忠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兵分两路,于8月14日将东北骑兵师长郑泽声、213旅旅长马廷福一并抓捕。
马廷福事件后,北戴河空气一时紧张之极,谣言四起。8月16日,日文满报报道张学良已死,沈阳的号外也传出消息,说张学良已于15日在北戴河遇刺,生死未卜。接着,在平津方面也有同样谣传,各地探询之电如雪片般飞来。
马廷福叛变败露后,蒋中正的代表吴铁城、张群惊恐万状,匆匆撤出北戴河。而冯玉祥、阎锡山和汪精卫等人却大喜过望,在他们看来,此刻正是把张学良拉到自己这一边来的最好时机。于是纷纷再派代表来到北戴河,进行新一轮的游说。
为了稳定人心,8月16日,张学良在北戴河给东北省首脑发出电报,在电报上他详细的说明了此次兵变的由来与经过,称赞于学忠“顾虑周详,处置敏捷,”同时还声明此次平定兵乱:“不损一兵,不折一矢,而渠魁就擒,邪气顿消,尤见得道多重,失道寡助也。远道传闻,深恐失实,特电奉闻。”
张学良电报发出,谣言自然消散。不过,让阎锡山等人失望的是,张学良却并未追究张群、吴铁城等人的责任,反而于8月18日在北戴河正式宴中央代表张群、方本仁等。
张学良口称中立,但在解除兵变危机后却不追责南京方面,反而对其表示友善,已经从侧面表明了自己助蒋的态度,这让老蒋紧张了两天多的神经松弛下来。
仗打到这个份上,蒋中正很清楚,中央军虽然开始在全局上占有优势,但要想彻底把阎锡山、冯玉祥等部消灭却不现实。就算最终消灭了阎、冯等部,那恐怕也是两败俱伤。先不说东北意向不明的张学良,光湖南、江西等地的共.匪有坐大之势就让老蒋头疼,这帮生死大敌竟然趁湖南兵力空虚的时候一度占据长沙,要是任其发展下去那还了得?!败给阎、冯等人,自己不过是个下野之局,可要是让共.匪得势,那自己可是有杀身之祸。
权衡利弊之后,为了早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蒋中正于8月22日以南京政府名义宣布,如阎、冯下野出洋,其余部卒,概许自新。随后,老蒋又通过自己派往东北的代表,对张学良许诺,不但之前的委任状继续有效,还把黄河以北的事务交由张学良负责,同时,老蒋让宋子文答应东北方面在8月份所提出的要求,先付500万作为东北军出兵军费,再借给公债1000万以稳固东北的金融问题。
到8月底9月初的时候,战局已经明朗了,反蒋联军一方实际上已经很不利了。平汉线的反蒋联军在银弹、肉弹的攻击下,实际上已经扣不动扳机了,根本不打仗。陇海线有相当一部分第二方面军部队也被蒋中正分化收买,再加上对阎锡山不给冯部补充粮弹不满,很多冯系大将都不愿再与蒋中正作战,山东的晋绥军更是被赶到黄河以北。而石友三暗中又向张学良输诚,加上老蒋的承诺,张学良的态度也开始明朗,并越来越倾向于老蒋。
9月8日,张学良召集东北几乎所有文武召开重要会议,在9月15日的全体会议上张学良发表重要讲话,最终以东北地当日俄两大帝国主义夹缝中,如果中国不统一则无力对外,在将蒋中正、阎锡山、冯玉祥骂了个遍后,张学良决定派兵入关,武装调停,并由蒋中正善后。
张学良决定东北军入关,成了压跨反蒋联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的战局再无悬念。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