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694 第六九四章 豆满江口
- 695 第六九五章 不可不救
- 696 第六九六章 避实击虚
- 697 第六九七章 赫图阿拉
- 698 第六九八章 夷为平地
- 699 第六九九章 请罢远征
- 700 第七零零章 危不可测
- 701 第七零一章 三不剌川
- 702 第七零二章 不能打了
- 703 第七零三章 追亡逐北
- 704 第七零四章 何去何从
- 705 第七零五章 西北又乱
- 706 第七零六章 突围北上
- 707 第七零七章 不世之功
- 708 第七零八章 一言而决
- 709 第七零九章 御驾回京
- 710 第七一零章 喜讯连连
- 711 第七一一章 朝会之上
- 712 第七一二章 求仁得仁
- 713 第七一三章 利大于弊
- 714 第七一四章 西北局势
- 715 第七一五章 一点就着
- 716 第七一六章 一忍再忍
- 717 第七一七章 正其时也
- 718 第七一八章 说杀就杀
- 719 第七一九章 说乱就乱
- 720 第七二零章 大破大立
- 721 第七二一章 军警分离
- 722 第七二二章 好的开端
- 723 第七二三章 所为何来
- 724 第七二四章 各路使节
- 725 第七二五章 出击归来
- 726 第七二六章 战后局面
- 727 第七二七章 贼情复炽
- 728 第七二八章 唯有西去
- 729 第七二九章 沆瀣一气
- 730 第七三零章 正旦大朝
- 731 第七三一章 所谓臣服
- 732 第七三二章 绫原大君
- 733 第七三三章 问罪对马
- 734 第七三四章 安南莫氏
- 735 第七三五章 如何抉择
- 736 第七三六章 赤膊上阵
- 737 第七三七章 大赦天下
- 738 第七三八章 犒赏全军
- 739 第七三九章 官员俸禄
- 740 第七四零章 普天同庆
- 741 第七四一章 水涨船高
- 742 第七四二章 琉球琉球
- 743 第七四三章 如此可好
- 744 第七四四章 年轻人们
- 745 第七四五章 普利多加
- 746 第七四六章 东吁王朝
- 747 第七四七章 要战便战
- 748 第七四八章 势力范围
- 749 第七四九章 阿瓦以北
- 750 第七五零章 什么圣战
- 751 第七五一章 接受现实
- 752 第七五二章 共同敌人
- 753 第七五三章 一次合作
- 754 第七五四章 恭喜娘娘
- 755 第七五五章 昭仁公主
- 756 第七五六章 什么态度
- 757 第七五七章 老泪纵横
- 758 第七五八章 人赃俱获
- 759 第七五九章 莫此为甚
- 760 第七六零章 会审定罪
- 761 第七六一章 党争苗头
- 762 第七六二章 四业皆本
- 763 第七六三章 不分首从
- 764 第七六四章 汉奸下场
- 765 第七六五章 几个人物
- 766 第七六六章 东林问题
- 767 第七六七章 河套消息
- 768 第七六八章 死里逃生
- 769 第七六九章 朝秦暮楚
- 770 第七七零章 鄂尔多斯
- 771 第七七一章 乌素图召
- 772 第七七二章 牛刀杀鸡
- 773 第七七三章 由不得你
- 774 第七七四章 前途命运
- 775 第七七五章 御前会议
- 776 第七七六章 足可效仿
- 777 第七七七章 没有问题
- 778 第七七八章 世爵世禄
- 779 第七七九章 内阁制度
- 780 第七八零章 新的安排
- 781 第七八一章 孰忠孰奸
- 782 第七八二章 四镇守府
- 783 第七八三章 大同三司
- 784 第七八四章 剑走偏锋
- 785 第七八五章 埋个钉子
- 786 第七八六章 萧规曹随
- 787 第七八七章 细枝末节
- 788 第七八八章 泾渭分明
- 789 第七八九章 局面形成
- 790 第七九零章 稍安勿躁
- 791 第七九一章 河中巡抚
- 792 第七九二章 人尽其才
- 793 第七九三章 何许人也
- 794 第七九四章 共同利益
- 795 第七九五章 延安城外
- 796 第七九六章 南下南下
- 797 第七九七章 固原城中
- 798 第七九八章 前车之辙
- 799 第七九九章 遇吉夜巡
- 800 第八零零章 异想天开
- 801 第八零一章 无路可走
- 802 第八零二章 貌似答应
- 803 第八零三章 同去同去
- 804 第八零四章 极端分子
- 805 第八零五章 妄作小人
- 806 第八零六章 知我罪我
- 807 第八零七章 三边布告
- 808 第八零八章 文武之道
- 809 第八零九章 北方北方
- 810 第八一零章 积重难返
- 811 第八一一章 敌友之间
- 812 第八一二章 国之大事
- 813 第八一三章 肺腑之言
- 814 第八一四章 请改兵制
- 815 第八一五章 无话可说
- 816 第八一六章 闻所未闻
- 817 第八一七章 懂得妥协
- 818 第八一八章 得不偿失
- 819 第八一九章 东归善后
- 820 第八二零章 忍无可忍
- 821 第八二一章 元气大伤
- 822 第八二二章 谁的罪过
- 823 第八二三章 该当何罪
- 824 第八二四章 竟至于此
- 825 第八二五章 如何是好
- 826 第八二六章 快意不得
- 827 第八二七章 能屈能伸
- 828 第八二八章 祸福难料
- 829 第八二九章 过门不入
- 830 第八三零章 各怀心思
- 831 第八三一章 八旗大事
- 832 第八三二章 旗主之位
- 833 第八三三章 中意何人
- 834 第八三四章 安平贝勒
- 835 第八三五章 所谓兄弟
- 836 第八三六章 痛定思痛
- 837 第八三七章 终于来了
- 838 第八三八章 新的战略
- 839 第八三九章 精心算计
- 840 第八四零章 天津船厂
- 841 第八四一章 德莱福尔
- 842 第八四二章 海军都督
- 843 第八四三章 烧钱买卖
- 844 第八四四章 皇家产业
- 845 第八四五章 官员升迁
- 846 第八四六章 逐步清理
- 847 第八四七章 督府使命
- 848 第八四八章 习劳忍苦
- 849 第八四九章 有喜有忧
- 850 第八五零章 生男生女
- 851 第八五一章 两副模样
- 852 第八五二章 逼上绝路
- 853 第八五三章 立足之地
- 854 第八五四章 留条后路
- 855 第八五五章 海寇来了
- 856 第八五六章 察罕诺尔
- 857 第八五七章 趁火打劫
- 858 第八五八章 安定来信
- 859 第八五九章 全线压上
- 860 第八六零章 什么名堂
- 861 第八六一章 无法回头
- 862 第八六二章 风云突变
- 863 第八六三章 上上之选
- 864 第八六四章 打回原形
- 865 第八六五章 万事俱备
- 866 第八六六章 奉天承运
- 867 第八六七章 驿政大臣
- 868 第八六八章 皇后生了
- 869 第八六九章 宗室之忧
- 870 第八七零章 不忘初心
- 871 第八七一章 施恩宗室
- 872 第八七二章 锦上添花
- 873 第八七三章 照单全收
- 874 第八七四章 早算准了
- 875 第八七五章 身在局中
- 876 第八七六章 移民诏书
- 877 第八七七章 喜比忧多
- 878 第八七八章 辽西走廊
- 879 第八七九章 辽饷辽饷
- 880 第八八零章 也搞屯田
- 881 第八八一章 图们尚氏
- 882 第八八二章 瀛洲今昔
- 883 第八八三章 对马岛藩
- 884 第八八四章 小看不得
- 885 第八八五章 居然败了
- 886 第八八六章 凶多吉少
- 887 第八八七章 海上封锁
- 888 第八八八章 站稳脚跟
- 889 第八八九章 此明国也
- 890 第八九零章 到底图啥
- 891 第八九一章 石见银山
- 892 第八九二章 卫指挥使
- 893 第八九三章 征夷将军
- 894 第八九四章 孔学孔家
- 895 第八九五章 是对是错
- 896 第八九六章 不动声色
- 897 第八九七章 淡水红毛
- 898 第八九八章 螳螂捕蝉
- 899 第八九九章 黄雀在后
- 900 第九零零章 根本之地
- 901 第九零一章 便宜了谁
- 902 第九零二章 圣多明戈
- 903 第九零三章 木马屠城
- 904 第九零四章 军旗飘扬
- 905 第九零五章 各怀心事
- 906 第九零六章 请罪奏折
- 907 第九零七章 军机上谕
- 908 第九零八章 多事之秋
- 909 第九零九章 这样多好
- 910 第九一零章 危险念头
- 911 第九一一章 先难后易
- 912 第九一二章 哀荣备至
- 913 第九一三章 天文数字
- 914 第九一四章 抽丝剥茧
- 915 第九一五章 兰州城陷
- 916 第九一六章 并非偶然
- 917 第九一七章 归根结底
- 918 第九一八章 鱼龙混杂
- 919 第九一九章 谕旨到来
- 920 第九二零章 一块鸡肋
- 921 第九二一章 功德无量
- 922 第九二二章 说变就变
- 923 第九二三章 事出有因
- 924 第九二四章 前因后果
- 925 第九二五章 冬天来了
- 926 第九二六章 两个贵妃
- 927 第九二七章 命运多舛
- 928 第九二八章 宠妃心思
- 929 第九二九章 还施彼身
- 930 第九三零章 向你保证
- 931 第九三一章 铜铁之禁
- 932 第九三二章 防微杜渐
- 933 第九三三章 垄断贸易
- 934 第九三四章 简陋村庄
- 935 第九三五章 转攻为守
- 936 第九三六章 囊中之物
- 937 第九三七章 不见动静
- 938 第九三八章 无可奈何
- 939 第九三九章 难得太平
- 940 第九四零章 根正苗红
- 941 第九四一章 蒙古卫所
- 942 第九四二章 东吁来朝
- 943 第九四三章 缅北孟养
- 944 第九四四章 安氏木邦
- 945 第九四五章 长老日记
- 946 第九四六章 德钦帕耶
- 947 第九四七章 缅甸国王
- 948 第九四八章 军占民随
- 949 第九四九章 一点浅见
- 950 第九五零章 毛遂自荐
- 951 第九五一章 就是你了
- 952 第九五二章 还有用处
- 953 第九五三章 消除危害
- 954 第九五四章 彻底淘汰
- 955 第九五五章 平淡无奇
- 956 第九五六章 乐见其成
- 957 第九五七章 希望所在
- 958 第九五八章 神祇庇佑
- 959 第九五九章 万岁山上
- 960 第九六零章 道心惟微
- 961 第九六一章 褒扬忠烈
- 962 第九六二章 从祀真武
- 963 第九六三章 考验考验
- 964 第九六四章 安北之策
- 965 第九六五章 鼓励联姻
- 966 第九六六章 饥寒交迫
- 967 第九六七章 新鲜肉食
- 968 第九六八章 猛士如虎
- 969 第九六九章 无从得知
- 970 第九七零章 实无他法
- 971 第九七一章 降了再说
- 972 第九七二章 入京任职
- 973 第九七三章 简洁明了
- 974 第九七四章 船大炮多
- 975 第九七五章 陛下三思
- 976 第九七六章 一切如愿
- 977 第九七七章 两大敌人
- 978 第九七八章 天津之行
- 979 第九七九章 大沽船厂
- 980 第九八零章 定海镇海
- 981 第九八一章 终将改变
- 982 第九八二章 北上双城
- 983 第九八三章 可曾知道
- 984 第九八四章 问罪不得
- 985 第九八五章 另有目的
- 986 第九八六章 立国之本
- 987 第九八七章 机会难得
- 988 第九八八章 决心下定
- 989 第九八九章 时不我待
- 990 第九九零章 两边下注
- 991 第九九一章 骗不下去
- 992 第九九二章 美好未来
- 993 第九九三章 亲眼看看
- 994 第九九四章 百味杂陈
- 995 第九九五章 只差一战
- 996 第九九六章 崇祯四式
- 997 第九九七章 宣告成功
- 998 第九九八章 重磅成果
- 999 第九九九章 与民同乐
- 1000 第一零零零章 不败之地
- 1001 第一零零一章 一盆冷水
- 1002 第一零零二章 西北之策
- 1003 第一零零三章 风水宝地
- 1004 第一零零四章 臣尽力了
- 1005 第一零零五章 河湟之野
- 1006 第一零零六章 志得意满
- 1007 第一零零七章 山无二虎
- 1008 第一零零八章 绝无可能
- 1009 第一零零九章 浮萍而已
- 1010 第一零一零章 求之不得
- 1011 第一零一一章 当然还有
- 1012 第一零一二章 为时过早
- 1013 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处
- 1014 第一零一四章 此何人也
- 1015 第一零一五章 不谋而合
- 1016 第一零一六章 致敬英烈
- 1017 第一零一七章 汝才进京
- 1018 第一零一八章 断了念想
- 1019 第一零一九章 杀不杀他
- 1020 第一零二零章 认怂就好
- 1021 第一零二一章 御前问对
- 1022 第一零二二章 暗自高兴
- 1023 第一零二三章 山外有山
- 1024 第一零二四章 切记切记
- 1025 第一零二五章 以文化人
- 1026 第一零二六章 最大赢家
- 1027 第一零二七章 塞北信使
- 1028 第一零二八章 伊尔都齐
- 1029 第一零二九章 风险疑虑
- 1030 第一零三零章 互市贸易
- 1031 第一零三一章 出个难题
- 1032 第一零三二章 心照不宣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七零四章 何去何从
第七零四章 何去何从
三不剌川上的追击战,以豪格率军逃入大沙窝失去踪影,赵率教、曹文诏所部在第二天上午拔营南下、绕道西进而结束。
从此,蓟镇和宣府边外北到乌兰哈达山城乃至西拉木伦河以南,都没有了建虏骑兵的踪影。
而率领着大同镇的骑兵从镇川口出关,想要在旧集宁堡一带草原上拦截阻击黄台吉的祖大寿,并没有如愿以偿地等来黄台吉的残部。
不过他却在十二月初一日的傍晚,等来了绕道南下的赵率教等人率领的大队骑兵。
在这个时代,早已破败废弃的前兴和卫集宁堡,正是后来漠南各部归降黄台吉之后被命名的乌兰察布盟所在地,也就是后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此地地处塞外东西南北之要冲,往南距离大同二百多里,往西距离归化也是二百多里,往东距离张家口三百里,因此,地理位置十分关键。
腊月初一的傍晚,赵率教、曹文诏等人,率领着追击豪格所部的大明骑兵,就是在这个地处要冲的集宁堡,与从大同北上的祖大寿所部实现了会师,相互之间通报了关内关外的战况,心中都放心了下来。
祖大寿也不再需要提防云集在独石口外的镶黄旗和科尔沁大军,终于可以放心西进归化城了。
而一直忧心关内战局的赵率教、曹文诏,也可以放手在草原山围追堵截北逃出关的建虏军队了。
祖大寿、赵率教和曹文诏三人都是出身辽东,又都是颇有大局观的悍将,此时在塞外的集宁堡碰了面,除了互相通报战况之外,对于接下来大军进兵的方向,也都是出奇的一致。
腊月初三的上午,持续了两天的风雪,终于停了下来。
在集宁堡内得到了休整之后的赵率教,先是派了一队人马赶回多伦城送信,向军机大臣孙承宗报告行止,然后留下一批因为连续作战累倒和冻伤的伤病士卒继续在集宁堡里休养。
而他本人与祖大寿、曹文诏、多伦部首领哈丹巴特尔等将领,则各带所部精选出的精锐骑兵,合作一股大军,朝着归化城的方向快速推进。
十二月初的塞北,大漠草原上冰冷的西北风带着酷寒,肆虐着荒野上的一切生灵。
早已习惯了边外冬季酷寒的大同镇、蓟州镇、山海镇,以及热河堡的明军骑兵将士们,策马奔行在冰天雪地之中,依然个个冻得“咬牙切齿”,瑟瑟发抖。
明军制式铁盔帽的冬季内衬下缘垂下来护耳护面的棉帘子上,凝结着一层哈气汗气形成的冰霜。
天气虽然严寒,但是这一支明军骑兵的士气却是十分高涨。
之前连番的胜利,鼓舞了所有人。
要知道,数年之前,甚至是两年之前,明军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卒,已经被建虏铁骑打得闻风丧胆,从来不敢在建虏铁骑出没的地方,这么人欢马叫浩浩荡荡地行军。
更别说,在野外追击建虏和蒙古骑兵并且连番获胜了。
这是大明朝蓟镇、山海镇甚至大同镇的骑兵老卒们,在之前从来也不敢想象的一种场面。
虏骑败逃,而官军野战追击取胜,对于士气的鼓舞,对于士卒的信心来说,比吃饱穿暖发挥的激励作用更大。
如今的明军温饱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困扰了多年的冬季作战瓶颈,也正在得到妥善的解决。
铁质板甲里面配发的制式对襟鸳鸯袄,也不再是数年如一日不发不换了,而是每年秋冬之际都会发放一件武备院通州被服厂制作的新棉袄。
虽然依旧解决不了量体裁衣、大小合身的问题,但是毕竟实现了颜色和制式上的统一。
再配上统一的盔帽和铁甲,大明九边的军队,已经俨然是一支有着统一旗号、统一服色、统一装备的制式军队了。
这本来是一支军队最基本的东西,但是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且不说大明边军与内地的营兵卫所,在各方面实现不了统一了,就是大明九边各镇,在军服盔甲、旗帜号令、编制序列、军马钱谷等方面,甚至是在武器装备上面,都实现不了基本的统一。
一支军队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别提上下一致、号令统一了。
崇祯二年十二月的塞北荒原上,与大明边军骑兵一样忍受着奇寒折磨的,还有之前冲入大沙窝(后世称为浑善达克沙地)的豪格、斋桑所部人马。
这些人对于寒冷的耐受能力,当然要比一般的明军汉人士卒强上许多,也有自己抗寒御寒的方法。
但是策马奔行在号称瀚海沙漠的大沙窝戈壁荒原之中,方圆上千里的范围之内没有人烟,而且当饥饿的战马,刨开覆盖在地面上的冰雪,却找不到足够的干草可以食用的时候,这支建虏和蒙古铁骑,也就很快迎来了严峻的考验。
大量的镶黄旗旗丁悍卒因为寒冷和饥饿而生病,然后因为生病了掉队。
同时也有大量的战马,同样因为饥寒交迫而倒毙在一望无际的冰雪荒原之上,连带着又有一批身体健壮的旗丁失去了战马,不得不沦为掉队的人员,然后被肆虐的风雪所吞噬。
就在赵率教、曹文诏等人南下集宁堡躲避风雪兼且休整人马的同一个时间,豪格带着麾下镶黄旗和科尔沁的骑兵主力,虽然损失和丢弃了数千骑兵和战马,却也依靠着不断的杀马而食,在风雪之中穿越了大沙窝。
腊月初三的傍晚,漠南重镇库库和屯一带笼罩在一片狂风暴雪之中。
终于率军活着走出了大沙窝的豪格等人,率领着仅存的万余人马,突然出现在了库库和屯城的北方。
紧接着,这一支疲惫已极的建虏和蒙古铁骑残部,眼看着库库和屯就在眼前,终于再次奋起余勇,呼啸南下,在何洛会的向导之下,接连冲破了库库和屯外围的数座明军营地,冲进入了库库和屯城中,算是得救了。
至于库库和屯城外围城的明军,大营一片接着一片,却多数都是空营。
这个被李邦华那俩吓唬库库和屯城中守军的计策,也因为豪格等人的意外冲阵而城中的黄台吉等人识破了。
李邦华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出于无奈。
且说,十一月三十日的中午,李邦华在杀胡口内简单休整了一番,补充了一些粮草之后,就在孙传庭、丁启睿、贺时雨、王国梁等人的建议之下,率领麾下主力大军出了杀胡口,直奔库库和屯而来。
他们这些人到达杀胡口的时候,杀胡口内尸横遍地,建虏和蒙古兵早就不知去向了。
不过之前王国梁、贺时雨等人从范永斗那一帮人的嘴里也已经拷问出了不少有用的消息。
不管是知道了莽古尔泰屠了杀胡口内的山西商会商兵伙计,而且也知道了黄台吉率领残部逃出关外,此刻就在距离杀胡口已经不远的归化城中。
李邦华虽然心思慎重,担心麾下人马杂乱且山西镇步卒过多,骑兵较少,在塞北开阔的草原地带不是建虏和蒙古骑兵的敌手,但是也不愿意放弃就在眼前的良机。
若是能够在库库和屯城下一战而定漠南,且不说封侯不是问题,就是大明北边两百年来时时刻刻都在的威胁,也会从此烟消云散。
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报效天子、青史留名的文臣来说,都经不起这样的诱惑。
就这样,十一月三十日的中午,大明朝廷的阁老兼军机大臣之一李邦华,留下丁启睿及其所部大同镇卫所人马守卫杀胡口,然后率领着延绥镇孙传庭、贺时雨部的四千余骑骑兵、山西镇王国梁部的八千多步卒,以及额尔克楚虎尔的两千多骑蒙古骑兵,在杀胡口外再一次誓师北上。
在平虏卫卫城之中俘虏的多达八千六百多人的青壮男子,也一个不落地被征做随军民夫,编为了一个辎重匠作营,跟着大军押运粮草辎重,运送火炮弹药,同时也帮着大军安营扎寨,照管骡马牲畜。
十二月初二日的上午,孙传庭、贺时雨所部四千余骑兵,冒着风雪率先抵达库库和屯城下。
若是搁在往日,明军这样大大咧咧地北上建虏盘踞的城池,一定会立刻遭到建虏的出城攻击。
但是这一次,城中建虏和蒙古军队人数也不少,但却没有一人一马出城邀战。
黄台吉已经决定放弃库库和屯了,自然没有必要再在这个节骨眼上与明军骑兵打什么硬仗。
而也有一战之力的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得知辽东腹地的消息之后,归心似箭,若不是黄台吉等人坚决不同意,执意要等豪格和阿巴泰前来会合,他当时就要率军离开了。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自然也不愿意出城来战。
就这样,到了十二月初二日的傍晚,李邦华率领着麾下的主力即步兵大队,跟着孙传庭的脚步,来到了库库和屯的城外。
大军抵达城下,即安营扎寨,架设炮阵。
根据李邦华、孙传庭等人的计划,原本第二天一早,他们就要对库库和屯发起猛攻的。
毕竟冬季严寒,人马屯驻野外,实在不利久战。
但是这个计划刚刚敲定下来,就在当天夜里,却被丁启睿紧急派人送来的消息和信件所中断了。
次日凌晨,经过了短暂休整补充之后的孙传庭、贺时雨,率领着麾下的四千余延绥镇骑兵,在夜幕和风雪之中迅速离去。
而留在的库库和屯城外的李邦华,与库库和屯城中的黄台吉一样,何去何从,成了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从此,蓟镇和宣府边外北到乌兰哈达山城乃至西拉木伦河以南,都没有了建虏骑兵的踪影。
而率领着大同镇的骑兵从镇川口出关,想要在旧集宁堡一带草原上拦截阻击黄台吉的祖大寿,并没有如愿以偿地等来黄台吉的残部。
不过他却在十二月初一日的傍晚,等来了绕道南下的赵率教等人率领的大队骑兵。
在这个时代,早已破败废弃的前兴和卫集宁堡,正是后来漠南各部归降黄台吉之后被命名的乌兰察布盟所在地,也就是后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此地地处塞外东西南北之要冲,往南距离大同二百多里,往西距离归化也是二百多里,往东距离张家口三百里,因此,地理位置十分关键。
腊月初一的傍晚,赵率教、曹文诏等人,率领着追击豪格所部的大明骑兵,就是在这个地处要冲的集宁堡,与从大同北上的祖大寿所部实现了会师,相互之间通报了关内关外的战况,心中都放心了下来。
祖大寿也不再需要提防云集在独石口外的镶黄旗和科尔沁大军,终于可以放心西进归化城了。
而一直忧心关内战局的赵率教、曹文诏,也可以放手在草原山围追堵截北逃出关的建虏军队了。
祖大寿、赵率教和曹文诏三人都是出身辽东,又都是颇有大局观的悍将,此时在塞外的集宁堡碰了面,除了互相通报战况之外,对于接下来大军进兵的方向,也都是出奇的一致。
腊月初三的上午,持续了两天的风雪,终于停了下来。
在集宁堡内得到了休整之后的赵率教,先是派了一队人马赶回多伦城送信,向军机大臣孙承宗报告行止,然后留下一批因为连续作战累倒和冻伤的伤病士卒继续在集宁堡里休养。
而他本人与祖大寿、曹文诏、多伦部首领哈丹巴特尔等将领,则各带所部精选出的精锐骑兵,合作一股大军,朝着归化城的方向快速推进。
十二月初的塞北,大漠草原上冰冷的西北风带着酷寒,肆虐着荒野上的一切生灵。
早已习惯了边外冬季酷寒的大同镇、蓟州镇、山海镇,以及热河堡的明军骑兵将士们,策马奔行在冰天雪地之中,依然个个冻得“咬牙切齿”,瑟瑟发抖。
明军制式铁盔帽的冬季内衬下缘垂下来护耳护面的棉帘子上,凝结着一层哈气汗气形成的冰霜。
天气虽然严寒,但是这一支明军骑兵的士气却是十分高涨。
之前连番的胜利,鼓舞了所有人。
要知道,数年之前,甚至是两年之前,明军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卒,已经被建虏铁骑打得闻风丧胆,从来不敢在建虏铁骑出没的地方,这么人欢马叫浩浩荡荡地行军。
更别说,在野外追击建虏和蒙古骑兵并且连番获胜了。
这是大明朝蓟镇、山海镇甚至大同镇的骑兵老卒们,在之前从来也不敢想象的一种场面。
虏骑败逃,而官军野战追击取胜,对于士气的鼓舞,对于士卒的信心来说,比吃饱穿暖发挥的激励作用更大。
如今的明军温饱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困扰了多年的冬季作战瓶颈,也正在得到妥善的解决。
铁质板甲里面配发的制式对襟鸳鸯袄,也不再是数年如一日不发不换了,而是每年秋冬之际都会发放一件武备院通州被服厂制作的新棉袄。
虽然依旧解决不了量体裁衣、大小合身的问题,但是毕竟实现了颜色和制式上的统一。
再配上统一的盔帽和铁甲,大明九边的军队,已经俨然是一支有着统一旗号、统一服色、统一装备的制式军队了。
这本来是一支军队最基本的东西,但是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且不说大明边军与内地的营兵卫所,在各方面实现不了统一了,就是大明九边各镇,在军服盔甲、旗帜号令、编制序列、军马钱谷等方面,甚至是在武器装备上面,都实现不了基本的统一。
一支军队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别提上下一致、号令统一了。
崇祯二年十二月的塞北荒原上,与大明边军骑兵一样忍受着奇寒折磨的,还有之前冲入大沙窝(后世称为浑善达克沙地)的豪格、斋桑所部人马。
这些人对于寒冷的耐受能力,当然要比一般的明军汉人士卒强上许多,也有自己抗寒御寒的方法。
但是策马奔行在号称瀚海沙漠的大沙窝戈壁荒原之中,方圆上千里的范围之内没有人烟,而且当饥饿的战马,刨开覆盖在地面上的冰雪,却找不到足够的干草可以食用的时候,这支建虏和蒙古铁骑,也就很快迎来了严峻的考验。
大量的镶黄旗旗丁悍卒因为寒冷和饥饿而生病,然后因为生病了掉队。
同时也有大量的战马,同样因为饥寒交迫而倒毙在一望无际的冰雪荒原之上,连带着又有一批身体健壮的旗丁失去了战马,不得不沦为掉队的人员,然后被肆虐的风雪所吞噬。
就在赵率教、曹文诏等人南下集宁堡躲避风雪兼且休整人马的同一个时间,豪格带着麾下镶黄旗和科尔沁的骑兵主力,虽然损失和丢弃了数千骑兵和战马,却也依靠着不断的杀马而食,在风雪之中穿越了大沙窝。
腊月初三的傍晚,漠南重镇库库和屯一带笼罩在一片狂风暴雪之中。
终于率军活着走出了大沙窝的豪格等人,率领着仅存的万余人马,突然出现在了库库和屯城的北方。
紧接着,这一支疲惫已极的建虏和蒙古铁骑残部,眼看着库库和屯就在眼前,终于再次奋起余勇,呼啸南下,在何洛会的向导之下,接连冲破了库库和屯外围的数座明军营地,冲进入了库库和屯城中,算是得救了。
至于库库和屯城外围城的明军,大营一片接着一片,却多数都是空营。
这个被李邦华那俩吓唬库库和屯城中守军的计策,也因为豪格等人的意外冲阵而城中的黄台吉等人识破了。
李邦华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出于无奈。
且说,十一月三十日的中午,李邦华在杀胡口内简单休整了一番,补充了一些粮草之后,就在孙传庭、丁启睿、贺时雨、王国梁等人的建议之下,率领麾下主力大军出了杀胡口,直奔库库和屯而来。
他们这些人到达杀胡口的时候,杀胡口内尸横遍地,建虏和蒙古兵早就不知去向了。
不过之前王国梁、贺时雨等人从范永斗那一帮人的嘴里也已经拷问出了不少有用的消息。
不管是知道了莽古尔泰屠了杀胡口内的山西商会商兵伙计,而且也知道了黄台吉率领残部逃出关外,此刻就在距离杀胡口已经不远的归化城中。
李邦华虽然心思慎重,担心麾下人马杂乱且山西镇步卒过多,骑兵较少,在塞北开阔的草原地带不是建虏和蒙古骑兵的敌手,但是也不愿意放弃就在眼前的良机。
若是能够在库库和屯城下一战而定漠南,且不说封侯不是问题,就是大明北边两百年来时时刻刻都在的威胁,也会从此烟消云散。
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报效天子、青史留名的文臣来说,都经不起这样的诱惑。
就这样,十一月三十日的中午,大明朝廷的阁老兼军机大臣之一李邦华,留下丁启睿及其所部大同镇卫所人马守卫杀胡口,然后率领着延绥镇孙传庭、贺时雨部的四千余骑骑兵、山西镇王国梁部的八千多步卒,以及额尔克楚虎尔的两千多骑蒙古骑兵,在杀胡口外再一次誓师北上。
在平虏卫卫城之中俘虏的多达八千六百多人的青壮男子,也一个不落地被征做随军民夫,编为了一个辎重匠作营,跟着大军押运粮草辎重,运送火炮弹药,同时也帮着大军安营扎寨,照管骡马牲畜。
十二月初二日的上午,孙传庭、贺时雨所部四千余骑兵,冒着风雪率先抵达库库和屯城下。
若是搁在往日,明军这样大大咧咧地北上建虏盘踞的城池,一定会立刻遭到建虏的出城攻击。
但是这一次,城中建虏和蒙古军队人数也不少,但却没有一人一马出城邀战。
黄台吉已经决定放弃库库和屯了,自然没有必要再在这个节骨眼上与明军骑兵打什么硬仗。
而也有一战之力的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得知辽东腹地的消息之后,归心似箭,若不是黄台吉等人坚决不同意,执意要等豪格和阿巴泰前来会合,他当时就要率军离开了。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自然也不愿意出城来战。
就这样,到了十二月初二日的傍晚,李邦华率领着麾下的主力即步兵大队,跟着孙传庭的脚步,来到了库库和屯的城外。
大军抵达城下,即安营扎寨,架设炮阵。
根据李邦华、孙传庭等人的计划,原本第二天一早,他们就要对库库和屯发起猛攻的。
毕竟冬季严寒,人马屯驻野外,实在不利久战。
但是这个计划刚刚敲定下来,就在当天夜里,却被丁启睿紧急派人送来的消息和信件所中断了。
次日凌晨,经过了短暂休整补充之后的孙传庭、贺时雨,率领着麾下的四千余延绥镇骑兵,在夜幕和风雪之中迅速离去。
而留在的库库和屯城外的李邦华,与库库和屯城中的黄台吉一样,何去何从,成了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