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22 第九百一十四章 决战太原(下)
- 923 第九百一十五章 介休出击
- 924 第九百一十六章 被迫撤军
- 925 第九百一十七章 上党为饵
- 926 第九百一十八章 一战击溃
- 927 第九百一十九章 引金入瓮
- 928 第九百二十章 收复河东
- 929 第九百二十一章 秦桧北使
- 930 第九百二十二章 缔结和约
- 931 第九百二十三章 旧态萌发
- 932 第九百二十四章 微服出巡
- 933 第九百二十五章 慈恩上香
- 934 第九百二十六章 贺兰老剑
- 935 第九百二十七章 曹蕴之忧
- 936 第九百二十八章 另有目的
- 937 第九百二十九章 CD知府
- 938 第九百三十章 各耍心机
- 939 第九百三十一章 御史张山
- 940 第九百三十二章 人心难测
- 941 第九百三十三章 夜夺证据
- 942 第九百三十四章 连夜抓捕
- 943 第九百三十五章 孤注一掷
- 944 第九百三十六章 姗姗来迟
- 945 第九百三十七章 消息泄露
- 946 第九百三十八章 先发制人
- 947 第九百三十九章 朝野非议
- 948 第九百四十章 改投门庭
- 949 第九百四十一章 矛盾已深
- 950 第九百四十二章 重要议事
- 951 第九百四十三章 神秘火器
- 952 第九百四十四章 小魏掌柜
- 953 第九百四十五章 铠甲仪式
- 954 第九百四十六章 全力备战
- 955 第九百四十七章 紧急应对
- 956 第九百四十八章 灭国之战(一)
- 957 第九百四十九章 灭国之战(二)
- 958 第九百五十章 灭国之战(三)
- 959 第九百五十一章 灭国之战(四)
- 960 第九百五十二章 灭国之战(五)
- 961 第九百五十三章 灭国之战(六)
- 962 第九百五十四章 灭国之战(七)
- 963 第九百五十五章 灭国之战(八)
- 964 第九百五十六章 灭国之战(九)
- 965 第九百五十七章 灭国之战(十)
- 966 第九百五十八章 灭国之战(十一)
- 967 第九百五十九章 灭国之战(十二)
- 968 第九百六十章 灭国之战(十三)
- 969 第九百六十一章 灭国之战(十四)
- 970 第九百六十二章 灭国之战(十五)
- 971 第九百六十三章 灭国之战(十六)
- 972 第九百六十四章 灭国之战(十七)
- 973 第九百六十五章 灭国之战(十八)
- 974 第九百六十六章 灭国之战(十九)
- 975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
- 976 第九百六十八章 灭国之战(二十一)
- 977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二)
- 978 第九百七十章 灭国之战(二十三)
- 979 第九百七十一章 灭国之战(二十四)
- 980 第九百七十二章 西夏灭国
- 981 第九百七十三章 城门冲突
- 982 第九百七十四章 三件急信
- 983 第九百七十五章 钦差到来
- 984 第九百七十六章 回京准备
- 985 第九百七十七章 鄂州访旧
- 986 第九百七十八章 最后一环
- 987 第九百七十九章 消息泄露
- 988 第九百八十章 城门遇刺
- 989 第九百八十一章 形势混乱
- 990 第九百八十二章 惊魂之变(上)
- 991 第九百八十三章 惊魂之变(中)
- 992 第九百八十四章 惊魂之变(下)
- 993 第九百八十五章 杀出重围
- 994 第九百八十六章 辞相摄政
- 995 第九百八十七章 高举大旗
- 996 第九百八十八章 内战爆发
- 997 第九百八十九章 长江拦截
- 998 第九百九十章 围城打援
- 999 第九百九十一章 望风而降
- 1000 第九百九十二章 高压监控
- 1001 第九百九十三章 范相议政
- 1002 第九百九十四章 主动出击
- 1003 第九百九十五章 走狗要烹
- 1004 第九百九十六章 临安投降
- 1005 第九百九十七章 再立新君
- 1006 第九百九十八章 当局者迷
- 1007 第九百九十九章 故人清照
- 1008 第一千章 家眷进京
- 1009 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
- 1010 第一千零二章 故友相聚
- 1011 第一千零三章 七大都统
- 1012 第一千零四章 梁山旧将
- 1013 第一千零五章 再举义旗
- 1014 第一千零六章 牵制力量
- 1015 第一千零七章 轻敌之患
- 1016 第一千零八章 夜战出击
- 1017 第一千零九章 关键一刀
- 1018 第一千零十章 被迫求援
- 1019 第一千零十一章 大名出兵
- 1020 第一千零十二章 调兵遣将
- 1021 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袭大名
- 1022 第一千零十四章 横扫黄河
- 1023 第一千零十五章 措手不及
- 1024 第一千零十六章 大军杀至
- 1025 第一千零十七章 攻破徐州
- 1026 第一千零十八章 挥师北上
- 1027 第一千零十九章 三英拜主
- 1028 第一千零二十章 火烧任城
- 1029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深宫白事
- 1030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意外消息
- 1031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举攻城(上)
- 1032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大举攻城(下)
- 1033 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诛心之战
- 1034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汴梁哗变
- 1035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新闻早报
- 1036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赵氏皇族
- 1037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兵指大同
- 1038 第一千零三十章 小股金兵
- 1039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夜战金兵
- 1040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军北上
- 1041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内讧爆发
- 1042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冀军哗变
- 1043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天赐良机
- 1044 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引金入瓮
- 1045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清河大战(上)
- 1046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清河大战(下)
- 1047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青儿遇母
- 1048 第一千零四十章 西湖祭灵
- 1049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名单风波
- 1050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来使
- 1051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中原巡视
- 1052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攻克燕京
- 1053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丽求援
- 1054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北伐高丽(上)
- 1055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丽(中)
- 1056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北伐高丽(下)
- 1057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决战将至
- 1058 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战
- 1059 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首战大定
- 1060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女真内讧
- 1061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金国投降
- 1062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夜灭室韦【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百二十四章 微服出巡
第九百二十四章 微服出巡
父皇石破天惊的一句话惊得赵构目瞪口呆,李延庆拥兵自立!
作为天子,赵构怎么可能不考虑这种事情,当初让李延庆坐镇西北时,赵构就反复考虑过这种可能,事实上让谁去都会有拥兵自立的风险,但能够挽救西北危亡局面,也只有李延庆。
后来把李延庆的妻儿送去京兆,黄潜善和汪伯彦都劝过自己,最好把李延庆妻儿扣在临安为人质,但李延庆真有拥兵自立的野心,他会在意妻儿吗?
赵构索性大度地将李延庆的妻儿送去京兆,既然已经表现对他的信任,索性人情就做到底,他李延庆真顶着天下之大不韪而拥兵自立,那也会被天下人唾骂。
这件事太敏感,赵构一直不准百官提及,没想到父皇第一刀就是针对李延庆的拥兵自立。
沉默良久,赵构缓缓道:“西夏攻占熙河路,秦凤路已失守近半,金兵对陕西路虎视眈眈,整个西北三路岌岌可危,李延庆力挽狂澜,击败西夏,逼迫西夏从熙河路撤军,面对金兵的西攻,他利用天气和地形,将五万入侵陕西路的金兵困死,又在太原城下大破金兵,先后歼灭金兵八万人,不仅挽救了西北,也挽救了大宋,如果他有心自立,朝廷根本管不住他,但他却把河东路的军权交出,由朝廷委派张叔夜和张浚坐镇太原府及河东路,父皇,儿臣由此推测,李延庆并无拥兵自立之心。”
赵佶冷笑起来,“你居然把希望寄托在他本人身上,你是忘记了祖训,忘记了唐朝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教训......”
“儿臣没有忘记!”
赵构忍不住打断父皇的教训,“儿臣从未忘记过先祖定下的制度,只是被局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这样做,西北三路早已被异族所占,哪里还有机会去考虑大臣拥兵自立?”
赵佶沉默了,过了良久,他冷冷问道:“那你打算怎么办?”
“等收复了大宋山河,儿臣会把李延庆调回来,封他高爵,并让他子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也算是奖励他对大宋的贡献。”
赵佶哼了一声,不以为然道:“享受荣华富贵哪有南面称孤道寡爽快!”
赵构心中顿时警惕起来,父皇这句话是在说他自己吗?
赵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无意中泄露了内心的秘密,他继续道:“不能等收复山河后在做,必须要及时换人,趁现在宋金议和,索性把李延庆调到中原去,让文官去坐镇陕西路。”
“多谢父皇的建议,儿臣一定会仔细考虑此事,把它稳妥解决!”
赵构敷衍地答应了父皇,他心如明镜,宋金达成停战协议的基础就是李延庆坐镇西北,如果李延庆调离西北,金兵会毫不犹豫撕毁协议杀进陕西路,只有李延庆坐镇陕西路,才能保西北无恙,保河东路无恙。
其实对赵构而言,李延庆是否拥兵自立还真不是问题,自己只要控制住他的财源,他也不敢做得太过分,倒是眼前这个父皇才回来三天就开始插手国事了,这才是真正值得他警惕之事。
赵构走了,赵佶目光却阴沉不定,李延庆之事不过是他的一个发力点,他真正的目的还是想重新登基复位。
要想废掉儿子,首先需要铲除儿子的党羽和支持者,李延庆就是第一个目标,他也是儿子的最大支持者。
但儿子似乎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和自己周旋,不肯听从自己的意见。
赵佶何等老辣,就算儿子敷衍他,他也知道自己该从哪里着手。
赵佶当即写了一份手谕,招来一名心腹侍卫,低声对他道:“辛苦你跑一趟成都,把这份手谕交给曾知府!”
..........
赵构返回御书房,随即令人把临安府尹曹俨找来,不多时,曹俨匆匆赶到御书房,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曹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赵构笑眯眯问道:“老爷子身体如何?”
“他身体很好,我们也没想到他居然很适应临安府这边的气候,有些老病居然也有减轻的迹象。”
“这是好事啊!对他好,对你们曹家也好。”
官家这句话意义深刻,曹俨心知肚明,曹家内部实际上早已经不是一条心了,老爷子在,曹家表面上还能维持团结,若老爷子去了,曹家各房恐怕就是各走各的路,各烧各的香了。
“多谢陛下关心,我们也希望他老人家能长命百岁!”
赵构点点头又道:“朕今天找曹爱卿来是有一件事情想商量一下,太上皇不想住在山上,想住在西湖边,看看西湖边上有没有现成的大宅子,风景好,且很幽静的官宅。”
曹俨想了想道:“官宅最大只有五亩宅,超过二十亩的私宅也不到十座,而且都住人了,不管官府在西湖边倒有几块地,如果修建快一点,两个月就能造一座大宅。”
赵构看看时辰,现在还不到中午,他便笑道:“今天正好有时间,朕和你一起去实地看看,选一块好地造宅。”
曹俨吓了一跳,“陛下....陛下是要微服出游吗”
赵构呵呵一笑,“朕又不是第一次出去,再说坐船出行,问题不大。”
曹俨听说是坐船出行,这才松了口气,他连忙道:“卑职去安排一下,让民船先离开西湖。”
“这倒不用,朕不想扰民,有侍卫船跟随就行了。”
大宋皇帝在亲民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不错,和天子共游西湖,在别的朝代不可想象,但在宋朝却是很正常之事。
赵构的龙船离开了皇家码头,在曹俨的指引下向东北方向驶去,湖中有不少游玩的民船,见戒备森严的龙首船出现,民船纷纷回避,虽然侍卫船并不驱赶民船,但与天子的龙首船争道也很不妥当,大家都自觉地让开了水面。
不多时,龙首船便渐渐接近了西北方向,临安府在西湖的东北角有大片土地,准备用来修建官宅以及官舍。
“陛下,那里就是了!”曹俨指着远处岸上的大片空地道。
赵构首先看了看湖水,眉头就略略一皱,这一带的湖水比较暗,似乎水底的淤泥被带起来,染黑了湖水。
曹俨有点尴尬,连忙解释道:“这里是漕河的航道,夜里大量船只经过,影响了湖底的淤泥,不过卑职已经在考虑禁止货船进入西湖,改道走西泾河,把那边河道疏通就可行了,最迟年底完成。”
赵构点点头,没有说什么,京城一般都需要大量物资,漕运是免不了的,他又向岸上望去,只见岸上土地很平坦,远处正在修建大量房舍,那里应该就是中低级官员的官宅和官舍了,且不说这一带根本就没有任何风景可言,连繁华的商业中心也不是,在这里造宅,档次就明显低了。
更重要是,让太上皇和中低级官员为邻,实在不妥,赵构摇摇头道:“这边风景太差,不考虑。”
“陛下,西湖风景好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凤凰山和螺髻山之间的小汤湾,还有就是夕照山脚下,小汤湾那块也是官府的,可以考虑在那边修建一座别宫。”
中书省和枢密院都在小汤湾,把父皇的别宫修在那里,那不就是让父皇直接控制知政堂吗?这种蠢事赵构怎么可能去做,他沉吟一下道:“去夕照山看看!”
夕照山在西湖的西面,正对涌金门,夕照山脚下林木参天,泉水潺潺,布金禅寺就修建在夕照山半山腰上,船只靠近夕照寺,望着浓郁的大片树林,一股清幽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赵构忍不住赞道:“这里简直是神仙住的地方。”
“陛下,这里确实很好,而且土地价格非常昂贵,比南御街两边的地价还贵,而且现在根本就买不到了。”
“可以谈谈嘛!这边是谁的土地?”
曹俨犹豫一下道:“这一带靠西湖边的土地都是李延庆父亲所有。”
赵构笑了起来,“是你的亲家,宝妍斋的大东主吗?”
曹俨点点头,“正是他,他在三年前就买下这边的土地,非常有眼光,那时这边的土地才十贯钱一亩,现在一亩至少要万贯钱了,涨了千倍。”
“那我们就去和他谈谈,他是你兄弟的亲家,他儿子是朕的姊夫,都有亲戚关系,这个面子他应该给吧!”
“微臣也觉得可以谈!”
这时,赵构忽然发现树林中有大片府宅,顿时有了兴趣,便笑道:“那边有座宅子,我们去看看。”
说完,赵构便吩咐船只靠岸,船只在一处新建的码头上缓缓靠岸,赵构和曹俨下了船,在数十名侍卫的严密保护下向百步外的宅院走去。
这座宅子占地约五十亩左右,修建在山脚下,但地势较高,站在窗前就能越过大树看到波光粼粼的西湖,距离湖边也只有百步左右,宅子显然是新建,白墙黑瓦,极为清丽脱俗,四周鸟鸣婉转,从一片翠竹中穿林而过,台阶正对大门。
“若能住在这里,朕都不想回皇宫了!”
赵构连声赞叹,又让侍卫去叫门,他想进去看看。
片刻,小门开启,里面是个头发半白的老者,侍卫向这边指了指,给老者说了几句,老者吓了一跳,连门都没有关便跑回去了。
还不等侍卫回来禀报,大门便开启了,一名身着青色襕衫,头戴幞头的中年男子快步走出,曹俨一下子认出了他,居然是李延庆的父亲李大器。
“陛下,他便是李延庆的父亲。”
赵构点点头,缓缓走上前笑道:“李员外住得好悠闲啊!”
李大器也吓了一跳,居然是曹俨陪同天子来了,他连忙上前跪下行大礼,“小民李大器拜见皇帝陛下!”
赵构虚托扶起笑道:“快快请起,延庆是朕的姊夫,员外也是朕的外戚长辈,不必行此大礼!”
作为天子,赵构怎么可能不考虑这种事情,当初让李延庆坐镇西北时,赵构就反复考虑过这种可能,事实上让谁去都会有拥兵自立的风险,但能够挽救西北危亡局面,也只有李延庆。
后来把李延庆的妻儿送去京兆,黄潜善和汪伯彦都劝过自己,最好把李延庆妻儿扣在临安为人质,但李延庆真有拥兵自立的野心,他会在意妻儿吗?
赵构索性大度地将李延庆的妻儿送去京兆,既然已经表现对他的信任,索性人情就做到底,他李延庆真顶着天下之大不韪而拥兵自立,那也会被天下人唾骂。
这件事太敏感,赵构一直不准百官提及,没想到父皇第一刀就是针对李延庆的拥兵自立。
沉默良久,赵构缓缓道:“西夏攻占熙河路,秦凤路已失守近半,金兵对陕西路虎视眈眈,整个西北三路岌岌可危,李延庆力挽狂澜,击败西夏,逼迫西夏从熙河路撤军,面对金兵的西攻,他利用天气和地形,将五万入侵陕西路的金兵困死,又在太原城下大破金兵,先后歼灭金兵八万人,不仅挽救了西北,也挽救了大宋,如果他有心自立,朝廷根本管不住他,但他却把河东路的军权交出,由朝廷委派张叔夜和张浚坐镇太原府及河东路,父皇,儿臣由此推测,李延庆并无拥兵自立之心。”
赵佶冷笑起来,“你居然把希望寄托在他本人身上,你是忘记了祖训,忘记了唐朝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教训......”
“儿臣没有忘记!”
赵构忍不住打断父皇的教训,“儿臣从未忘记过先祖定下的制度,只是被局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这样做,西北三路早已被异族所占,哪里还有机会去考虑大臣拥兵自立?”
赵佶沉默了,过了良久,他冷冷问道:“那你打算怎么办?”
“等收复了大宋山河,儿臣会把李延庆调回来,封他高爵,并让他子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也算是奖励他对大宋的贡献。”
赵佶哼了一声,不以为然道:“享受荣华富贵哪有南面称孤道寡爽快!”
赵构心中顿时警惕起来,父皇这句话是在说他自己吗?
赵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无意中泄露了内心的秘密,他继续道:“不能等收复山河后在做,必须要及时换人,趁现在宋金议和,索性把李延庆调到中原去,让文官去坐镇陕西路。”
“多谢父皇的建议,儿臣一定会仔细考虑此事,把它稳妥解决!”
赵构敷衍地答应了父皇,他心如明镜,宋金达成停战协议的基础就是李延庆坐镇西北,如果李延庆调离西北,金兵会毫不犹豫撕毁协议杀进陕西路,只有李延庆坐镇陕西路,才能保西北无恙,保河东路无恙。
其实对赵构而言,李延庆是否拥兵自立还真不是问题,自己只要控制住他的财源,他也不敢做得太过分,倒是眼前这个父皇才回来三天就开始插手国事了,这才是真正值得他警惕之事。
赵构走了,赵佶目光却阴沉不定,李延庆之事不过是他的一个发力点,他真正的目的还是想重新登基复位。
要想废掉儿子,首先需要铲除儿子的党羽和支持者,李延庆就是第一个目标,他也是儿子的最大支持者。
但儿子似乎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和自己周旋,不肯听从自己的意见。
赵佶何等老辣,就算儿子敷衍他,他也知道自己该从哪里着手。
赵佶当即写了一份手谕,招来一名心腹侍卫,低声对他道:“辛苦你跑一趟成都,把这份手谕交给曾知府!”
..........
赵构返回御书房,随即令人把临安府尹曹俨找来,不多时,曹俨匆匆赶到御书房,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曹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赵构笑眯眯问道:“老爷子身体如何?”
“他身体很好,我们也没想到他居然很适应临安府这边的气候,有些老病居然也有减轻的迹象。”
“这是好事啊!对他好,对你们曹家也好。”
官家这句话意义深刻,曹俨心知肚明,曹家内部实际上早已经不是一条心了,老爷子在,曹家表面上还能维持团结,若老爷子去了,曹家各房恐怕就是各走各的路,各烧各的香了。
“多谢陛下关心,我们也希望他老人家能长命百岁!”
赵构点点头又道:“朕今天找曹爱卿来是有一件事情想商量一下,太上皇不想住在山上,想住在西湖边,看看西湖边上有没有现成的大宅子,风景好,且很幽静的官宅。”
曹俨想了想道:“官宅最大只有五亩宅,超过二十亩的私宅也不到十座,而且都住人了,不管官府在西湖边倒有几块地,如果修建快一点,两个月就能造一座大宅。”
赵构看看时辰,现在还不到中午,他便笑道:“今天正好有时间,朕和你一起去实地看看,选一块好地造宅。”
曹俨吓了一跳,“陛下....陛下是要微服出游吗”
赵构呵呵一笑,“朕又不是第一次出去,再说坐船出行,问题不大。”
曹俨听说是坐船出行,这才松了口气,他连忙道:“卑职去安排一下,让民船先离开西湖。”
“这倒不用,朕不想扰民,有侍卫船跟随就行了。”
大宋皇帝在亲民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不错,和天子共游西湖,在别的朝代不可想象,但在宋朝却是很正常之事。
赵构的龙船离开了皇家码头,在曹俨的指引下向东北方向驶去,湖中有不少游玩的民船,见戒备森严的龙首船出现,民船纷纷回避,虽然侍卫船并不驱赶民船,但与天子的龙首船争道也很不妥当,大家都自觉地让开了水面。
不多时,龙首船便渐渐接近了西北方向,临安府在西湖的东北角有大片土地,准备用来修建官宅以及官舍。
“陛下,那里就是了!”曹俨指着远处岸上的大片空地道。
赵构首先看了看湖水,眉头就略略一皱,这一带的湖水比较暗,似乎水底的淤泥被带起来,染黑了湖水。
曹俨有点尴尬,连忙解释道:“这里是漕河的航道,夜里大量船只经过,影响了湖底的淤泥,不过卑职已经在考虑禁止货船进入西湖,改道走西泾河,把那边河道疏通就可行了,最迟年底完成。”
赵构点点头,没有说什么,京城一般都需要大量物资,漕运是免不了的,他又向岸上望去,只见岸上土地很平坦,远处正在修建大量房舍,那里应该就是中低级官员的官宅和官舍了,且不说这一带根本就没有任何风景可言,连繁华的商业中心也不是,在这里造宅,档次就明显低了。
更重要是,让太上皇和中低级官员为邻,实在不妥,赵构摇摇头道:“这边风景太差,不考虑。”
“陛下,西湖风景好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凤凰山和螺髻山之间的小汤湾,还有就是夕照山脚下,小汤湾那块也是官府的,可以考虑在那边修建一座别宫。”
中书省和枢密院都在小汤湾,把父皇的别宫修在那里,那不就是让父皇直接控制知政堂吗?这种蠢事赵构怎么可能去做,他沉吟一下道:“去夕照山看看!”
夕照山在西湖的西面,正对涌金门,夕照山脚下林木参天,泉水潺潺,布金禅寺就修建在夕照山半山腰上,船只靠近夕照寺,望着浓郁的大片树林,一股清幽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赵构忍不住赞道:“这里简直是神仙住的地方。”
“陛下,这里确实很好,而且土地价格非常昂贵,比南御街两边的地价还贵,而且现在根本就买不到了。”
“可以谈谈嘛!这边是谁的土地?”
曹俨犹豫一下道:“这一带靠西湖边的土地都是李延庆父亲所有。”
赵构笑了起来,“是你的亲家,宝妍斋的大东主吗?”
曹俨点点头,“正是他,他在三年前就买下这边的土地,非常有眼光,那时这边的土地才十贯钱一亩,现在一亩至少要万贯钱了,涨了千倍。”
“那我们就去和他谈谈,他是你兄弟的亲家,他儿子是朕的姊夫,都有亲戚关系,这个面子他应该给吧!”
“微臣也觉得可以谈!”
这时,赵构忽然发现树林中有大片府宅,顿时有了兴趣,便笑道:“那边有座宅子,我们去看看。”
说完,赵构便吩咐船只靠岸,船只在一处新建的码头上缓缓靠岸,赵构和曹俨下了船,在数十名侍卫的严密保护下向百步外的宅院走去。
这座宅子占地约五十亩左右,修建在山脚下,但地势较高,站在窗前就能越过大树看到波光粼粼的西湖,距离湖边也只有百步左右,宅子显然是新建,白墙黑瓦,极为清丽脱俗,四周鸟鸣婉转,从一片翠竹中穿林而过,台阶正对大门。
“若能住在这里,朕都不想回皇宫了!”
赵构连声赞叹,又让侍卫去叫门,他想进去看看。
片刻,小门开启,里面是个头发半白的老者,侍卫向这边指了指,给老者说了几句,老者吓了一跳,连门都没有关便跑回去了。
还不等侍卫回来禀报,大门便开启了,一名身着青色襕衫,头戴幞头的中年男子快步走出,曹俨一下子认出了他,居然是李延庆的父亲李大器。
“陛下,他便是李延庆的父亲。”
赵构点点头,缓缓走上前笑道:“李员外住得好悠闲啊!”
李大器也吓了一跳,居然是曹俨陪同天子来了,他连忙上前跪下行大礼,“小民李大器拜见皇帝陛下!”
赵构虚托扶起笑道:“快快请起,延庆是朕的姊夫,员外也是朕的外戚长辈,不必行此大礼!”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