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63 2.郑絪拒通榜
- 864 3.凝望吐延川
- 865 4.高师独暴走
- 866 5.定武拒班师
- 867 6.窦参镇太原
- 868 7.走私粮秣战
- 869 8.党项僧移鼠
- 870 9.刘司徒惭遁
- 871 10.薛定谔密诏
- 872 11.郑礼侍左迁
- 873 12.于公异替手
- 874 13.陆贽赠孝经
- 875 14.裴延龄出首
- 876 15.天网一罗净
- 877 16.我不杀伯仁
- 878 17.车登石岭关
- 879 18.魂断桑干泉
- 880 19.宰执竟何罪
- 881 20.中官护禁军
- 882 1.敬舆且勉力
- 883 2.承岳却姓王
- 884 3.刘司徒病笃
- 885 4.汴人之宣武
- 886 5.明顺暗逆策
- 887 6.盐法大败坏
- 888 7.重建镇海军
- 889 8.胡大舵遭辱
- 890 9.葭芦冶铁务
- 891 10.会讨统万城
- 892 11.魏太武故道
- 893 12.救主与弥勒
- 894 13.疾驰河套地
- 895 14.狼火耀黑水
- 896 15.拓跋盛就擒
- 897 16.各路军取齐
- 898 17.御驾亲征讨
- 899 18.笔墨朱胶钱
- 900 19.皇太子监国
- 901 20.青天子降服
- 902 1.圣驾临统万
- 903 2.天可汗复威
- 904 3.出军会计簿
- 905 4.岭南好经验
- 906 5.西选及南选
- 907 6.岂可弃寸土
- 908 7.卅年迎佛骨
- 909 8.贾敦诗卜牛
- 910 9.汲公至法门
- 911 10.八役四十类
- 912 11.真身或影骨
- 913 12.人间不值得
- 914 13.棨宝扑蝶去
- 915 14.裴延龄增库
- 916 15.赞普过墙梯
- 917 16.十万貔貅师
- 918 17.星火河陇间
- 919 18.望子孙保之
- 920 19.不足外人道
- 921 20.试射神雷铳
- 922 1.黎逢至仇池
- 923 2.浪息曩出口
- 924 3.韦皋先出军
- 925 4.尚结赞复出
- 926 5.高汲公誓师
- 927 6.恩威两面羌
- 928 7.秋风动高旌
- 929 8.进围无忧城
- 930 9.西山两面羌
- 931 10.高逸崧骄横
- 932 11.内讧之势起
- 933 12.牟汝化野兽
- 934 13.论徐力出逃
- 935 14.六茹齐出阵
- 936 15.裁决三欢喜
- 937 16.不为宋襄公
- 938 17.虏至平戎道
- 939 18.郭小凤铳法
- 940 19.城傍驱于前
- 941 20.大炮居于后
- 942 1.论莽热出战
- 943 2.奉义军匿踪
- 944 3.庸命填沟壑
- 945 4.定武撞命郎
- 946 5.临战苟且谋
- 947 6.车城变大阵
- 948 7.大枪阵互捅
- 949 8.掷弹手先发
- 950 9.败鳞满天飞
- 951 10.关东局不定
- 952 11.宣索淮西镇
- 953 12.言不由衷意
- 954 13.魏博遗爱碑
- 955 14.崔云韶转信
- 956 15.庸更得自由
- 957 16.文殊菩萨意
- 958 17.苯教徒逼宫
- 959 18.蔡邦得印除
- 960 19.莲花圆光法
- 961 20.兵临金城郡
- 962 1.雄祁军杀俘
- 963 2.西域一锅粥
- 964 3.定埃增成行
- 965 4.袁同直归唐
- 966 5.赵退翁献策
- 967 6.陆敬舆拒贿
- 968 7.且观黎侍御
- 969 8.昭义军分裂
- 970 9.先打成共识
- 971 10.牟迪上战马
- 972 11.皇唐迫湟水
- 973 12.临洮城约法
- 974 13.土楼山瓦解
- 975 14.牟迪留鄯城
- 976 15.破镜又重圆
- 977 16.施施碛西行
- 978 17.汉地传明灯
- 979 18.万里乡为梦
- 980 19.偿愿积石山
- 981 20.汲公驯鱼虎
- 982 1.棉布不应求
- 983 2.黄草白蜡虫
- 984 3.霂娘论战事
- 985 4.新大争之世
- 986 5.通商七口岸
- 987 6.西北新布局
- 988 7.白麻即宣下
- 989 8.谢绝德政碑
- 990 9.鹊巢栋梁木
- 991 10.沙堤通五门
- 992 11.有议也有决
- 993 12.海运援广管
- 994 13.不拘堂食忌
- 995 14.船入番禺城
- 996 15.萧郎即高郎
- 997 16.魏博镇伸手
- 998 17.载笔金銮殿
- 999 18.国内库分明
- 1000 19.浑瑊会计簿
- 1001 20.掩袭滏山口
- 1002 1.元司马挟女
- 1003 2.浑侍中说项
- 1004 3.绝不出德音
- 1005 4.饿杀肥乡城
- 1006 5.元谊受枷锁
- 1007 6.列人堤戮叛
- 1008 7.县令即税官
- 1009 8.将士拒叙录
- 1010 9.宣武镇有变
- 1011 10.密逐刘士宁
- 1012 11.转运院成烬
- 1013 12.封禅东岳愿
- 1014 13.重设十三院
- 1015 14.淮西镇血赚
- 1016 15.湘灵掴侍郎
- 1017 16.少可敦鸩夫
- 1018 17.彩凤翼图南
- 1019 18.高岳排闼入
- 1020 19.希冀镇淮南
- 1021 20.波澜再迭起
- 1022 1.德阳主降嫁
- 1023 2.走狗李万荣
- 1024 3.出制为宾客
- 1025 4.独不赦淮西
- 1026 5.广陵王困惑
- 1027 6.赵退翁受命
- 1028 7.宣平搬甕人
- 1029 8.船滞京口处
- 1030 9.神都苑山棚
- 1031 10.正平坊遇刺
- 1032 11.平卢留后院
- 1033 12.杜次公断案
- 1034 13.太子举贤才
- 1035 14.都统半天下
- 1036 15.韩退之三书
- 1037 16.虎尾如影随
- 1038 17.设营神都苑
- 1039 18.淄青盼缓颊
- 1040 19.真凶入罗网
- 1041 20.李吴两相绝
- 1042 1.刘公明请缨
- 1043 2.追责襄阳军
- 1044 3.李万荣赠礼
- 1045 4.洛真琵琶舞
- 1046 5.行汴水被阻
- 1047 6.弊政依如故
- 1048 7.三年又三年
- 1049 8.率令维扬商
- 1050 9.暮至大堤宿
- 1051 10.俞大娘巨舟
- 1052 11.江汉鄂洗商
- 1053 12.高岳牙军至
- 1054 13.吴少诚煽动
- 1055 14.蔡人坚为贼
- 1056 15.溷中之肥蛆
- 1057 16.重拾漕运计
- 1058 17.遍尝蔡州妻
- 1059 18.淮南四大蠹
- 1060 19.淮水失滔滔
- 1061 20.杜黄裳出镇
- 1062 1.芝蕙迢迢来
- 1063 2.奇袭对奇袭
- 1064 3.奇袭汝阴城
- 1065 4.天下太平弹
- 1066 5.官军四围至
- 1067 6.竞涉小溵河
- 1068 7.血肉圬箭垛
- 1069 8.吴少诚脱逃
- 1070 9.不赦董重质
- 1071 10.屠灭嵯峨乡
- 1072 11.玉玦汝阳城
- 1073 12.绿珠坠高楼
- 1074 13.齐围悬瓠城
- 1075 14.汴贼亦蔡寇
- 1076 15.洛真暗报讯
- 1077 16.一发动全身
- 1078 17.荆南飞轮船
- 1079 18.头颅坠溷池
- 1080 19.反决城下湖
- 1081 20.悬瓠城炎上
- 1082 1.问责宣武镇
- 1083 2.鞭尸李万荣
- 1084 3.洛真不答书
- 1085 4.欲废虚估法
- 1086 5.问策砥柱前
- 1087 6.渡头两岸远
- 1088 7.新秀才过堂
- 1089 8.西岳金天王
- 1090 9.充实御史台
- 1091 10.裴延龄奸蟊
- 1092 11.无不散筵席
- 1093 12.内外命妇院
- 1094 13.麟德殿射粽
- 1095 14.太子校书郎
- 1096 15.韦执谊从诫
- 1097 16.西蕃欲革新
- 1098 17.乐天习武道
- 1099 18.淮南行盐引
- 1100 19.保甲新军法
- 1101 20.终南老野狐
- 1102 1.调理柳子厚
- 1103 2.京师钱完税
- 1104 3.淮扬货启舶
- 1105 4.李齐运三长
- 1106 5.船满东渭桥
- 1107 6.中流卅万户
- 1108 7.为夫求幕职
- 1109 8.乱兵欲焚街
- 1110 9.扬州血棒路
- 1111 10.福建开采银
- 1112 11.不义必自毙
- 1113 12.义勇护商法
- 1114 13.盗匪之末路
- 1115 14.开岭运河术
- 1116 15.彩鸾素还真
- 1117 16.牟尼赞普死
- 1118 17.督逋江淮税
- 1119 18.镇海地头龙
- 1120 19.双面间谍王
- 1121 20.风雨聚延英
- 1122 1.裴延龄触柱
- 1123 2.小人与妄人
- 1124 3.人最惧类己
- 1125 4.一日罢三相
- 1126 5.阳亢宗伏阁
- 1127 6.真孤家寡人
- 1128 7.救民于倒悬
- 1129 8.武毅行军歌
- 1130 9.兵临石头城
- 1131 10.河阴仓陈米
- 1132 11.政务全壅滞
- 1133 12.丹阳军反水
- 1134 13.落星山下败
- 1135 14.李锜入茶笼
- 1136 15.皇帝之抉择
- 1137 16.裴学士饮药
- 1138 17.天旋复地转
- 1139 18.起请文七条
- 1140 19.圬者王承福
- 1141 20.性情三品论
- 1142 1.大小循环论
- 1143 2.高逸崧定律
- 1144 3.扬帆出海舟
- 1145 4.福建白水郎
- 1146 5.老赞普升遐
- 1147 6.征南极稳便
- 1148 7.日新月异貌
- 1149 8.弓福张宝高
- 1150 9.禁蓄告缗令
- 1151 10.化佛为火炮
- 1152 11.扬帆盖海去
- 1153 12.广府蔗糖丸
- 1154 13.速战速决期
- 1155 14.登陆钦州湾
- 1156 15.得钦望安南
- 1157 16.收复俚帅心
- 1158 17.骆越水传首
- 1159 18.对决陷塘地
- 1160 19.铁骑如云集
- 1161 20.战马狂飙卷
- 1162 1.黄昌沔跃崖
- 1163 2.土司纳版籍
- 1164 3.一日朱鸢江
- 1165 4.步头立铜柱
- 1166 5.欲取环王稻
- 1167 6.韩山佐何人
- 1168 7.愿天下为公
- 1169 8.扶桑僧最澄
- 1170 9.吉祥三符瑞
- 1171 10.三品皆为贼
- 1172 11.势前不存理
- 1173 12.高家一块肉
- 1174 13.僧明玄入寂
- 1175 14.王士平野望
- 1176 15.安南天威径
- 1177 16.郑文明友人
- 1178 17.曲江封建论
- 1179 18.亭前逢宋五
- 1180 19.广陵王下场
- 1181 20.刘太初反攻
- 1182 1.欲替韦剑南
- 1183 2.行中书省制
- 1184 3.韦城武预言
- 1185 4.符瑞复再显
- 1186 5.分金结银术
- 1187 6.天下推新制
- 1188 7.淮海江东省
- 1189 8.桑田织锦坊
- 1190 9.筑紫太宰帅
- 1191 10.大唐船来航
- 1192 11.难波宫商谈
- 1193 12.东瀛狗血史
- 1194 13.扶桑亦阋墙
- 1195 14.太宰府密航
- 1196 14.弓福据莞岛
- 1197 16.巡狩人主责
- 1198 17.君臣齐声哭
- 1199 18.灵虚灵宝师
- 1200 19.黄帛书天降
- 1201 20.文杰竞上表
- 1202 1.盛世仿再临
- 1203 2.太子拒登封
- 1204 3.五星避明日
- 1205 4.灞桥焚椑车
- 1206 5.陛下忽狂奔
- 1207 6.封禅大功成
- 1208 7.陆九迁都议
- 1209 8.高三为门神
- 1210 9.万象初更新
- 1211 10.少阳院劝进
- 1212 11.郡王呼阿叔
- 1213 12.千秋又万代
- 1214 13.曲江闻内禅
- 1215 14.无忝祖宗命
- 1216 15.噬脐之悔恨
- 1217 16.独目落眼泪
- 1218 17.范希朝入京
- 1219 18.三川望已失
- 1220 19.谎言如冬雨
- 1221 20.罢废宫市使
- 1222 1.厘革神威军
- 1223 2.两仪父与子
- 1224 3.李纯读左传
- 1225 4.郑絪论方镇
- 1226 5.上皇三失误
- 1227 6.韦皋思不得
- 1228 7.银尺画地绝
- 1229 8.淄青献三州
- 1230 9.问计邢曹俊
- 1231 10.李师古翻悔
- 1232 11.最终负约定
- 1233 12.太上皇吃橘
- 1234 13.青鸟已宵逝
- 1235 14.五年大计画
- 1236 15.洛阳明巨万
- 1237 16.刘驼驼立功
- 1238 17.善良剑出鞘
- 1239 18.董混成脱逃
- 1240 19.义武军公案
- 1241 20.王武俊无忧
- 1242 1.宣武敢死队
- 1243 2.万炮击汴州
- 1244 3.纳妾私箧钱
- 1245 4.昼夜攻不休
- 1246 5.宣牙求自新
- 1247 6.琵琶沟尽赤
- 1248 7.讨高岳檄文
- 1249 8.邢老又中风
- 1250 9.太师为妙客
- 1251 10.王武俊北撤
- 1252 11.魏博口岸开
- 1253 12.辱于小儿辈
- 1254 13.刘悟遽反正
- 1255 14.平卢军倒戈
- 1256 15.胡惟堪夺质
- 1257 16.一日得三美
- 1258 17.指画行省界
- 1259 18.新建武康军
- 1260 19.高宫师迫城
- 1261 20.刘悟丧部伍
隐藏
显示工具栏
12.于公异替手
12.于公异替手
得到外放为刺史的制文后,郑絪倒是很平静,他当即就在自家宅第里收拾行装,准备出发。
韦皋妻子张玉箫,当时正在长安省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和弟弟张弘靖一道,来郑宅哭泣不已。
反倒是郑的妻子碧笙,和她夫君一样平静,在哭声里帮夫君一起拾掇,准备上路。
“弘靖你去西川进奏院,不管阿父先前和城武有什么过节,但文明是他连襟,知道后总会通融帮忙的。”玉箫擦拭着泪珠,心疼的其实还是自己的妹妹,毕竟要离开京城,去遥远的越州,那里虽然比湖南、岭南、黔中强很多,是个富庶之地,但生活习性毕竟与我们中原差别太大,听说越州人不但吃虾子,还吃海里的东西,好可怕。
这时郑絪只是说了一句:“其实这件事,无论如何还是我错了,是我先入为主认为兴元和凤翔的举子优秀,而后在出题时不免偏移,有此惩罚,并不过分。”
听到郑絪这冒傻气的回答,等于拒绝要韦皋的帮忙,玉箫哭得更厉害,可碧笙却无所谓,只是拜托阿姊说,我和文明的两个儿子郑祇和郑德年纪尚小,骨骼不健,并不方便上路,在京师暂且委托阿姊和阿弟照料。
说完,郑絪夫妻就即刻离开宅第,去了京城曲江的都亭驿。
于驿站停留,准备领取传符的那个夜晚,郑絪背着手,望着曲江夜晚的水景,听着远方坊内寺庙隐隐传来的梵钟,若有所思。
“夫君。”碧笙自后而来,轻轻唤了一声。
“嗯。”郑絪的视线,却没离开驿厅靠着水苑的几个席座。
自己和高岳曾经在这里,喝得伶仃大醉,而后骑马绕着兴庆宫勤政楼,一时间传为长安笑谈,彼时的情景郑絪记忆犹新。
“那时我是秘省的校书郎,他刚从泾州回来,是监察御史里行,我九品他八品,都穿着惨绿青衫,在曲江驿站的这个酒亭中谈着志向。”郑絪这时悠悠地对妻子谈起过往来。
碧笙也不答话,就静静坐下来,听对方的倾诉。
“高三那时官职低微,但口气却大得很,我的志向就是能以词学入翰苑,得人主赏识,而后缓登公卿府邸,他却不同,他那时候就说——我从泾州回来,我懂得朝廷的边患了,我要光复河陇、安西、北庭沦丧的数十州地界,要去救五十万唐人。那时我看到高三的眼睛都在闪闪发光,有时候我很羡慕他,世俗对他来说很难形成桎梏,他只要眼睛里有那种光芒和火焰,就一定会去做。所以十年过去了,他的志向居然实现了大半,实现了大半......而我......”郑絪摇着头苦笑起来。
这些年郑絪觉得,做得其实最痛快的,居然就是出使云南时,杀戮西蕃的使团了,但他将其深深埋在心底,他似乎也懂得,人一旦有什么欲念在沉睡里被唤醒,便很难再将其抑制下去。
所有人都一样,其中也包括高岳。
“你本与高逸崧便不同,就像元法寺里的那双松,松树和松树的风骨气质也不会完全一样的。”
“现在我只是害怕,像窦参、窦申这样的蠢货,弄巧成拙,反倒把高三的另外面给激发出来,在毁灭自己的同时,也会深深扭转这个世代。罢黜了我,下一个来覆试的主司,难道真的会如窦氏所愿吗?”郑絪似乎在心中觉得,或者说他又想起自己和高岳夜谈的时,高岳口中所说的东西,怕是真的在不久未来,会变为现实!
可时运如洪水猛兽而来,岂是他能够逆转的。
叹息之余,郑絪拿起笔来,在驿站的厅壁上慢慢写下了首诗歌:
霜钟初应律,寂寂出重林。
拂水宜清听,凌空散迥音。
舂容时未歇,摇曳夜方深。
月下和虚籁,风前间远砧。
净兼寒漏彻,闲畏曙更侵。
遥相千山外,泠泠何处寻。
郑絪离开京师,赴任越州后,吏部侍郎窦申和一群党羽爪牙,立即弹冠相庆,全把窦参出镇太原前,自己所做的承诺抛之脑后,大肆收取贿赂,并狂言马上到来的覆试,自己想让谁上就让谁上,直接和窦荣在家宅里私拟榜单,他已得意忘形到根本不清楚如今自己的族父已处在悬崖边缘了。
上清苦苦相劝,可窦申和窦荣充耳不闻。
那集贤院的学士胡锡晋,即胡大舵又急速炮制雄文,大骂外镇的节帅(指向淇侯)和朝堂的礼侍勾结,居然在科场上徇私舞弊,成何体统,如果国家的兵权、选举都掌握在他们手里,“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窦申再接再厉,指使爪牙疯狂弹劾和郑絪一起通榜的礼部尚书高郢,说其同样难辞其咎。
高郢上疏请退,皇帝挽留,但还是调其前往东都为分司留守。
另外个倒霉的就是通榜的太常寺卿鲍防,直接被逼以工部尚书的职务致仕,致仕便是退休,和鲍防同时退休的,是秘书监、太子少师萧昕,这时萧昕已年过九十了。
皇帝体恤萧昕年老望高,便规定萧昕归宅后,偶尔参加朝会即可,俸禄依旧可以领取一半:这也是我国退休金的滥觞,长者萧昕是历史上享受退休金第一人,唐会要里明文记载:“(萧昕)致仕,仍给半禄及赐帛......致仕官给禄料,自昕等始也......授官致仕,令不理务,特给俸禄,惠养老臣也。”
可对于鲍防来说,这却是极大的耻辱,他悲愤地对友人说:“我和萧昕儿子辈差不多大,却和昕一并致仕,深可耻也!”
此事告一段落,皇帝便立即在紫宸便殿处,单独召来于公异,手提御笔,案面上有雪白的御札麻纸。
于公异进来后,皇帝就笑吟吟地问他:“如何,覆试准备得怎么样了?”
这话说得于公异心花怒发,毕竟窦氏早已答应他,马上你就会出院正拜礼部侍郎,接替郑絪覆试。
覆试的题目,于公异都已暗中卖出去了,接受的贿款也是堆积如山。
看来今日便要兑现了!
“本来朕想拜萧昕为礼部尚书,主司覆试,可昕刚刚监修代宗实录完毕,颇费精力,以致年高神衰,难以支应,故而朕便归其养老了。朕想来想去,最合宜主持覆试的,在这殿内,只有一人。”
听到这话,于公异兴奋不已,当即就准备将笏板举起,承受任命了。
韦皋妻子张玉箫,当时正在长安省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和弟弟张弘靖一道,来郑宅哭泣不已。
反倒是郑的妻子碧笙,和她夫君一样平静,在哭声里帮夫君一起拾掇,准备上路。
“弘靖你去西川进奏院,不管阿父先前和城武有什么过节,但文明是他连襟,知道后总会通融帮忙的。”玉箫擦拭着泪珠,心疼的其实还是自己的妹妹,毕竟要离开京城,去遥远的越州,那里虽然比湖南、岭南、黔中强很多,是个富庶之地,但生活习性毕竟与我们中原差别太大,听说越州人不但吃虾子,还吃海里的东西,好可怕。
这时郑絪只是说了一句:“其实这件事,无论如何还是我错了,是我先入为主认为兴元和凤翔的举子优秀,而后在出题时不免偏移,有此惩罚,并不过分。”
听到郑絪这冒傻气的回答,等于拒绝要韦皋的帮忙,玉箫哭得更厉害,可碧笙却无所谓,只是拜托阿姊说,我和文明的两个儿子郑祇和郑德年纪尚小,骨骼不健,并不方便上路,在京师暂且委托阿姊和阿弟照料。
说完,郑絪夫妻就即刻离开宅第,去了京城曲江的都亭驿。
于驿站停留,准备领取传符的那个夜晚,郑絪背着手,望着曲江夜晚的水景,听着远方坊内寺庙隐隐传来的梵钟,若有所思。
“夫君。”碧笙自后而来,轻轻唤了一声。
“嗯。”郑絪的视线,却没离开驿厅靠着水苑的几个席座。
自己和高岳曾经在这里,喝得伶仃大醉,而后骑马绕着兴庆宫勤政楼,一时间传为长安笑谈,彼时的情景郑絪记忆犹新。
“那时我是秘省的校书郎,他刚从泾州回来,是监察御史里行,我九品他八品,都穿着惨绿青衫,在曲江驿站的这个酒亭中谈着志向。”郑絪这时悠悠地对妻子谈起过往来。
碧笙也不答话,就静静坐下来,听对方的倾诉。
“高三那时官职低微,但口气却大得很,我的志向就是能以词学入翰苑,得人主赏识,而后缓登公卿府邸,他却不同,他那时候就说——我从泾州回来,我懂得朝廷的边患了,我要光复河陇、安西、北庭沦丧的数十州地界,要去救五十万唐人。那时我看到高三的眼睛都在闪闪发光,有时候我很羡慕他,世俗对他来说很难形成桎梏,他只要眼睛里有那种光芒和火焰,就一定会去做。所以十年过去了,他的志向居然实现了大半,实现了大半......而我......”郑絪摇着头苦笑起来。
这些年郑絪觉得,做得其实最痛快的,居然就是出使云南时,杀戮西蕃的使团了,但他将其深深埋在心底,他似乎也懂得,人一旦有什么欲念在沉睡里被唤醒,便很难再将其抑制下去。
所有人都一样,其中也包括高岳。
“你本与高逸崧便不同,就像元法寺里的那双松,松树和松树的风骨气质也不会完全一样的。”
“现在我只是害怕,像窦参、窦申这样的蠢货,弄巧成拙,反倒把高三的另外面给激发出来,在毁灭自己的同时,也会深深扭转这个世代。罢黜了我,下一个来覆试的主司,难道真的会如窦氏所愿吗?”郑絪似乎在心中觉得,或者说他又想起自己和高岳夜谈的时,高岳口中所说的东西,怕是真的在不久未来,会变为现实!
可时运如洪水猛兽而来,岂是他能够逆转的。
叹息之余,郑絪拿起笔来,在驿站的厅壁上慢慢写下了首诗歌:
霜钟初应律,寂寂出重林。
拂水宜清听,凌空散迥音。
舂容时未歇,摇曳夜方深。
月下和虚籁,风前间远砧。
净兼寒漏彻,闲畏曙更侵。
遥相千山外,泠泠何处寻。
郑絪离开京师,赴任越州后,吏部侍郎窦申和一群党羽爪牙,立即弹冠相庆,全把窦参出镇太原前,自己所做的承诺抛之脑后,大肆收取贿赂,并狂言马上到来的覆试,自己想让谁上就让谁上,直接和窦荣在家宅里私拟榜单,他已得意忘形到根本不清楚如今自己的族父已处在悬崖边缘了。
上清苦苦相劝,可窦申和窦荣充耳不闻。
那集贤院的学士胡锡晋,即胡大舵又急速炮制雄文,大骂外镇的节帅(指向淇侯)和朝堂的礼侍勾结,居然在科场上徇私舞弊,成何体统,如果国家的兵权、选举都掌握在他们手里,“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窦申再接再厉,指使爪牙疯狂弹劾和郑絪一起通榜的礼部尚书高郢,说其同样难辞其咎。
高郢上疏请退,皇帝挽留,但还是调其前往东都为分司留守。
另外个倒霉的就是通榜的太常寺卿鲍防,直接被逼以工部尚书的职务致仕,致仕便是退休,和鲍防同时退休的,是秘书监、太子少师萧昕,这时萧昕已年过九十了。
皇帝体恤萧昕年老望高,便规定萧昕归宅后,偶尔参加朝会即可,俸禄依旧可以领取一半:这也是我国退休金的滥觞,长者萧昕是历史上享受退休金第一人,唐会要里明文记载:“(萧昕)致仕,仍给半禄及赐帛......致仕官给禄料,自昕等始也......授官致仕,令不理务,特给俸禄,惠养老臣也。”
可对于鲍防来说,这却是极大的耻辱,他悲愤地对友人说:“我和萧昕儿子辈差不多大,却和昕一并致仕,深可耻也!”
此事告一段落,皇帝便立即在紫宸便殿处,单独召来于公异,手提御笔,案面上有雪白的御札麻纸。
于公异进来后,皇帝就笑吟吟地问他:“如何,覆试准备得怎么样了?”
这话说得于公异心花怒发,毕竟窦氏早已答应他,马上你就会出院正拜礼部侍郎,接替郑絪覆试。
覆试的题目,于公异都已暗中卖出去了,接受的贿款也是堆积如山。
看来今日便要兑现了!
“本来朕想拜萧昕为礼部尚书,主司覆试,可昕刚刚监修代宗实录完毕,颇费精力,以致年高神衰,难以支应,故而朕便归其养老了。朕想来想去,最合宜主持覆试的,在这殿内,只有一人。”
听到这话,于公异兴奋不已,当即就准备将笏板举起,承受任命了。
正在加载...